民国皮筏档案
皮筏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古代。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记载:"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东女国传》记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翻阅档案资料我们对皮筏概况有了更深印象。皮筏因其体质柔韧耐久、轻便适用、遇礁不破、吃水浅、无倾覆搁浅之虞且制造经济简便、载重量大而被广泛应用。皮筏分牛皮、羊皮两种。牛皮筏有大小之分,大型,载重约20吨,用128个皮囊组成;小型载重约10吨,用64个皮囊组成。牛皮筏平时多用于长途运货,吃水约半米,筏上常张以巨幕,供驶筏者起居,形如巨船。羊皮筏有大中小之分。大型,载重约15吨,用41排约460个皮囊组成;中型,载重约10吨,用30排约396个皮囊组成;小型,载重约5吨用27排约330个皮囊组成。羊皮筏多用作短途或较长途货物运输。另有用于渡客的羊皮筏,用13个皮囊组成,载重约400公斤,多为近途及沿河两岸往来济渡之用。
皮筏运输,约自每年4月中旬河水完全解冻冰流溶尽时起,至11月河水封冻时止。而兰州沿岸济渡者,早在2月中旬就开始了。皮筏运输地域甚广,西起青海贵德,东达宁夏、绥远。抗战前,西北各省出口的皮毛等大宗货物均通过皮筏运至绥远、包头。再通过平绥路运出。青海下行及长途运输多用牛皮筏,短途多用羊皮筏。运输货物主要有皮毛、木料、粮食、药材、水烟等。抗战时期还承担了部分军品的运输。
民国三十年(1941)夏,国民党政府有一批汽油运往重庆,遂在兰州购置了2000多个羊皮胎,聘用20多名筏工,组成"皮筏航运队”,赴四川广元执行任务。1942年夏,航运队组成了载重60吨的皮筏5个,仅用15天时间就将近300吨的汽油运至重庆,轰动了山城。为此,国民党油矿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皮筏航运队大会",新闻单位还摄制了电影纪录片,甚至有外国记者参观后还要求带走羊皮胎到本国展览。为满足重庆群众参观要求,皮筏还在化龙桥码头停留两个星期。1943年,皮筏航运队顺利完成石油运输任务,返回兰州。
甘肃的皮筏运输,其鼎盛时期是在抗战前后,档案俱在,足可印证。当时兰州的各种社团名目众多,数量达200多个,仅商人团体就有61个,皮筏业同业公会即是其中之一。据甘肃省档案馆馆藏(兰州市皮筏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记载:1942年7月兰州有福盛筏栈(经理马德福)、玉兴诚(经理王信臣)、玉盛和(经理洪金玉)、德盛明(经理鲜富德)、万和祥(经理唐万和)、金盛源(经理洪金堂)福盛祥(经理马德福)、兴玉和(经理张兴玉)、永发成 (经理马成才)、德泰兴(经理马骥德)、全盛福(经理马德图)、玉兴恒(经理魏玉珠)、全顺源(经理苏有全)、义成公(经理滕宝义)、德盛永(经理牛殿华)、述源长(经理郝述华)、忠盛福(经理陈忠魁)、聚川成(经理曾锡洛)、玉龙魁(经理张秀龙)、德兴恒(经理马源林)、干盛昌(经理马河图)等21家商号,其中忠盛福、干盛昌、德兴恒、和盛祥、聚川成、玉龙魁等6家时已歇业,新增全盛福、永发成两家商号。
1944年7月31日,选举产生了兰州市皮筏公会理监事,名单如下:常务理事马骥得(德泰兴经理)、理事马得福(福盛栈经理)、鲜福德 (德盛明经理),候补理事乜海福(金盛源经理),监事高凤吉(玉兴恒经理),候补监事罗国祥(德盛明经理)。
1946年9月26日,甘肃省政府就皮筏业公会呈请指示入会资格一案,指令兰州市政府"令仰遵照” 。
1949年7月,据《兰州市运输皮筏业职业工会会员名册)记载,兰州市皮筏业工会共有会员128人,理事长马得贤分为11个组。
第一组:马得贤、马得明、孔祥福、鲜福贵、马其三娃、陈世荣何反娃、何换子。
第二组:葛玉元(组长)、葛有才、葛有珍、朱发德、梁金娃、傅麻子、陈大个。
第三组:陈国林(组长)、王福魁、王其河、陈福来、朱永泰、陈黑黑子、任万华、芦永福、芦小有娃、杨心明、达子俊、宋发文、苏连、任子珍。
第四组:王得山(组长)、王得林、丁宗礼、于宗元、于宗春、孔更旦、孔繁中、韩有成、于长有娃、于虎娃、吴法明、韩和子、贺有仙、贺大娃、张九娃。
第五组:吴成温(组长)、李仁第、魏学仁、刘侯娃子、王玉福、周三、苏五十一、刘元福、苏来娃子。
第六组:周世福、周成柱子、周老五、周凤汉、周世福、周世成、马应恒子、马铭英、魏和子。
第七组:冯义民(组长)、张家怀、李义、史才子、史孔林、冯祥禄、史百岁、史清和、史张娃、周凤来。
第八组:马永福(组长)、冶明德、马盛德、马有臣、马占福、冶明福、陈中义、马德禄、马中和、马生祥、马永虎、马金禄、张俊德。
第九组:马云禄(组长)、张文祥、马占祥、王发善、王永禄、马福昌、张凤义、张有福、马意娃、马良金、马文元、马占禄、马有良、马文玉。
第十组:高子成(组长)、李千、曾锡英、曾锡安、法学信、刘元福、苏来娃子、魏作兴、刘子仁、曾兰、曾明智、苏发正、高积恒、张学信、颜成相、郝述诗、颜成烈、曾雪堂。
第十一组;管玉林(组长)、管中斗、于金高、管孝兴、代七十一、于得胜、于喜子、刘元、刘英、杨才娃、管仁。
黄河上游河道夙以惊险着称。青海贵德以上海拔4000多米,水势凶猛,险滩、漩流密布,河岸陡峭,不能行筏。贵德以下,沿河山峡曲折,水流湍急,河面宽窄不一,河水深浅莫测,但皮筏尚可通行。
皮筏航运在甘肃境内,要经过刘家峡、大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等一道道峡谷。首先是刘家峡,峡内的新浪(险滩名)以险恶着称。筏工们为平安渡过难关,皮筏从永靖孙家咀一带起航时,须请"转峡水手”(经验丰富、熟悉水情的老筏工)帮助过峡,过峡时水手们都在腰间系上一根绳子,另一头拴在筏上,以防被大浪冲走。出了刘家峡,转峡水手上岸返回。
皮筏到兰州后,一般都要进行休整,检修皮筏,补充食物。出兰州后经小峡进入大峡。大峡全长24公里,是黄河行筏最险要的地段之一,河面狭窄水势汹涌,漩涡密布皮筏须巧妙避开漩涡,又要注意下面的暗瞧,稍有疏忽,就会筏翻人亡。大峡内主要险滩有13处,依次为龙王河、大撞拐子、煮人锅、狼舌头、新蛇头、青石峡子、大照壁、月亮石、小照壁、天桥匣子等。"煮人锅”是大峡内的险中之险,远远望去,犹如一锅沸水令人毛骨悚然。在这里,皮筏只能靠左岸仅20米宽的水域小心通过,稍有不慎便会筏毁人亡,无一生还。到了大照壁,皮筏被急流直推至崖下,筏工紧握桨板,集中精力,凭着高超的划水技巧和过人的胆识,使皮筏紧擦崖边顺水而下,转危为安。
过了大峡又是乌金峡,峡中最险要的一关是大浪,大浪从远处看犹如一道蜿蜒起伏的山岭,皮筏航行在上面像爬山越岭一样前仰后俯,跌宕起伏,使乘筏者惊恐万状。
从靖远下行35公里就是红山峡。红山峡中第一道险关叫"鹰窝石”,靠左岸有一块突出河心的礁石,当皮筏行至此处时,水流急转给乘筏者造成各种’触礁"的错觉。相传:清光绪年间,一荷兰传教士乘皮筏经过此处,当皮筏将要被急转的水流掀翻的瞬间,求生的本能使其纵身一跃,跳上鹰窝石想幸免一死,结果皮筏未翻而这位传教士却被困在鹰窝石上,无法脱身,每见皮筏经过便招手呼救。因此处水流湍急,皮筏无法停靠救援,终被困死在这里。自此筏子客们便将鹰窝石改称为"洋人招手”。过了"洋人招手”,还有大观音崖、虎狼洞、双洲儿、红毛牛等数处险滩都是山势险要,河底明、暗礁石密布,水流湍急,险境丛生的河段。
黄河在甘肃境内的最后一道峡谷是黑山峡峡长71公里,两岸高耸,河水萦绕主要险滩有龙王坑、七姊妹、白子浪、小观音、黄崖、老娘口、三兄弟、黑虎把峡口、五雷漩、娃娃嘴等。皮筏经过这些险滩,若偏离航线,就难免葬身河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黄河上的筏工多为农民,且系回民,主要来自临夏、永靖、兰州、榆中、靖远等地。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苦。不仅要出没惊涛与死神相拼,还要承受筏捐、浆捐、公房捐、课税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兰州至包头往返一次需3至4个月。返回时还要畜驮、人背皮胎、木架,走千余里的荒漠小路。当时民间有一句诙谐的顺口溜:"下去活神仙,回来把驴变。"而且皮筏航行一般没有泊岸的机会,即使泊岸也大多没有出售食物的村镇。因此,放筏人在兰州起航前,必须备足大饼等食品。大饼既干又硬,有些上了年纪的筏工吃前将大饼浸在河水中泡软了再吃。一路上筏工们主要靠吃大饼饮黄河水生活。老筏工是从事筏运多年的行家。被称为"把式”,拥有丰富的航行经验和过硬的领航技术,到了花甲之年,就专门从事”转峡"营生,帮助经验不足的筏工驶过峡谷。皮筏每过一处险滩,筏工就不断喊上天保佑。
皮筏,饱阅了人间的风雨沧桑;皮筏见证了飞逝的悠悠岁月;皮筏更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航运那不平凡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