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兰州水车文化

发布时间:2013-03-21 10:25:38  作者:邓 明  来源:《晚清以来甘肃印象》  浏览次数:

  昔日,兰州黄河两岸以及夹河滩上,架设水车,多达150多架,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车,不断旋转,倒挽河水。车轴吱吱作响,水筒哗哗倾注,车下细雨霏霏,艳阳高照,彩虹道道。车身黑湿,绿苔斑驳,掩映在槐柳梨树组成的绿带中,动人心魄,流淌诗意。清乾隆间兰州举人江得苻官华阴学正,思念故乡风物,赋《我忆兰州好》十二首。其中的第二首描绘夏季景观,忆念水车:
  "我忆兰州好,熏风入夏时。踏花寻竹坞,醉月泛莲池。泉石多清趣,园林尽古姿,晚来水车下,凉意沁诗脾。”
  诗人先写盛夏黄河之滨莲荡池等园林胜景作铺垫,最后归结到夜晚纳凉河滨,轧轧水车旋转,引发诗意,可谓曲折多姿。清光绪青城(今属榆中县)副贡金炼的《水车》诗,则从水车的发明史写起:
  "汉时巧制夺天工,引水非关郑白功。苗到旱时曾望泽,车因底处更翻空。斗旋杓运连云汉,浪激轮奔带雨风。野老灌田谁抱瓮,西桥遗样古今同。”
  接着写水车的工作原理,以及水车的运用,结束了抱瓮灌田的落后方式。金炼意犹未尽,又写了《翻水车赋》,其中的佳句有:
  "轮因回以引水,地有轴以随天。个个瓢翻,激惊涛兮百尺;轳轳环转,泊银浪兮长年。盖其为制也,如南斗之挹酒泉;其运杓也,如北辰之转轮廓。其去势之蜿蜒也,若戏水之游龙;其随形夫转侧也,若盘天之野鹤。尔乃板压波心,瀑垂云窟,斜挂长虹,定捞明月。昼而望之,晴亦风雨;仰而观之,高凌魏阙。”
  文中用极典雅的文字,生动的比喻,营造了水车倒挽河水的诗的意境。
  水车还是造型艺术家最喜爱的题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兰州民间画家马五所绘《金城揽胜图》中画了两辆水车:一为陕甘总督署城北的水车,渡槽越北城而过,浇灌节园,兼为附近居民供水;一为兰州新关(今广武门)外的老虎车。这可能是最早入画的水车:清未兰州山水画家温晓舟创作了"兰州八景”,其中有一幅画的是《莲池夜月》。莲池是莲荡池,也叫小西湖,为明肃王所辟园林,在今兰州军区总医院与兰州文科职业学校之间,画面中,圆月高照,如带黄河与逶迤长城之间,为一泓湖泊,蒸萏竞放,扁舟泛月,垂柳苇荻围湖而生,月朦朦,烟茫茫,静谧幽雅,充满诗意。而河边一架水车在旋转,顿使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之流溢出生命的张力。1935年,甘肃省平市官钱局发行了一套绘有兰州风物的钞票。其中一张面值五角的钞票以水车为题材:白云飘动的蓝天下,三架水车并列为一组,矗立在红黄色的黄河之滨,高大雄伟,几占画面的六分之五空间,极具视觉冲击力。此为水车园的三架水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兰州刺绣作品中,有以水车为题材的,高大的水车,汹涌的黄河,绿树掩映中的农田,用极细腻的针法绣制,色彩绚丽,有如浅浮雕,具有立体感。抗战胜利后,避居大后方兰州的东南人士纷纷东下返乡,精明的照相馆老板,不失时机地推出一套兰州风物照片,裱在硬纸板上,便于陈列、玩赏。其中的水车照片,有三架一组的、五架一组的,无不拍出兰州水车的神韵,被返乡者带回故乡,寄寓客居兰州的情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用油画、水彩画,国画、版画、摄影为兰州水车造像的作品甚多,多有精品。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些西方人在晚清拍摄的包括兰州水车在内的兰州风物的照片纷纷问世。其中有英国人伯雅斯基于1814年拍摄的陕甘总督署北城外的水车,俄国人科兹洛夫于1909年拍摄的郊外水车及长辫小帽的行人,形象地展示了清末兰州水车的历史背景。
  人们不仅画水车,照水车,而且制作微型水车。二三十年代及四五十年代之际,五泉山四月八庙会上,卖粽子,甜醅子的小贩,制作直径一尺左右的微型水车,置于东西龙口泉流下,泉击轮转,吸引顾客,借以招徕生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金城宾馆率先在大厅水池内置直径1.5米左右的水车,用电力带动,倒挽池水,营造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许多能工巧匠纷纷制作微型水车,以充旅游纪念品。一架直径20厘米的水车,小巧玲珑,惟妙惟肖,小马达用电池带动,置于山水盆景中,倒挽盆水,浇洒假山,为静止的盆景带来活力,颇受东南一带游客的喜爱。
  兰州还有一系列以水车命名的地名。金昌路北端、平凉路北端之间,叫"水车园”。中日友好亭在黄河岸边,有三架一组的水车,多被拍入照片; 金昌路口为孤零零的一架水车,为虎文炳所建,故称"老虎车”。这架水车共灌溉600多亩地,多为果园菜地,故名"水车园”。此地1949年以后为光辉农业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辟为楼群,农民则转而开办光辉布料批发市场等企业。今南滨河东路与天水路交接路口附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为黄河南河道――校场河,小地名叫"十辆车”,但仅剩五架一组的水车,其北水面遗留木桩,当系另外五架的残留。清代这十架水车灌溉"泥窝子”  (今宁卧庄)一带的良田90O多亩。水车亦有局限性:"遇旱则水落而车空悬,遇涝则水涨而车漂没,必水势得平,车机乃能无滞。”(《重修皋兰县志.水利》)由于十架水车连为一组,伸向河心,清末一场黄河洪水,将朝向河心的五架冲走,只剩五架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倒挽河水灌田,成了绘画和摄影的"模特儿”,使其雄姿永留人间。皋兰县什川镇有"上车村”、"下车村”,此即由上游水车、下游水车而得名。红古区水车湾地处湟水转弯处,因有四架水车倒挽湟水灌田,故名。还有"练家车”、"刘家车”、"王家车”等小地名,均为某家族所建水车而得名。当前兰州市人民政府已在黄河草场街大桥至中立大桥一带建造二十架水车,开辟旅游资源,发扬光大兰州水车文化。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