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黑木耳
黑木耳是人们喜食的美味,水发,配鸡、鸭、鱼、肉烹炒或煨、炖,或酒泡,或醋浸,风味不凡,和黄花共炒,两香比美,黑、黄交辉,真乃"其味也为汤,菜添香,其色也为席,盘增彩。”木耳又是滋补身体、防病治病的良药,深为人民珍视。
康县黑木耳朵面乌黑光润,背面呈淡褐色,形大肉厚质轻,气味清香,蜚声于世,行销国内外市场,是一种珍贵的特产食
用菌。
木耳因其形态奇妙.风味特别,别名很多。生于腐木上,形似人耳,故名"木耳”;丛生于椴木上,如蛾蝶玉立,又名"木蛾”;重瓣如浮云,镶嵌于树上,又称"云耳”:背面密披白绒毛者,称为"毛木耳;两面光滑千爽者,则叫"光木耳”。还由于生产季节不同,名称又异。产于初春者叫"雪耳”;产于清明之后者称"春耳”;夏秋之间产者,曰"伏耳”:深秋之后产者,名"秋耳”。由于别名很多,称呼迴异,令人不知所云。其实,按其种类,通常分为"毛木耳”和"光木耳”两大类。毛木耳朵大,质地柔软,滑而带爽。质量最好。康县黑木耳属毛木耳类。按其季节,"伏耳”产量大,品质最好。
黑木耳是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是青杠、柞、橡、栗、榆、槐、桑等坚质树木在朽腐过程所产的一种菌类植物。
木耳营养丰富,每百克黑木耳含蛋白质十点六克、碳水化合物六十五克,脂肪零点二克、粗纤维七克、铁一百八十五毫克、钙三百七十五毫克、磷二百零一毫克。此外,还含有维生BI,B2、C和胡萝卜素等,经济价值很高,在世界各地的需要量很大。
我国采食、利用黑木耳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公元六世纪,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介绍了有关黑木耳的烹调食用方法。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有"木耳生于松木之上.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强身强志,并有治痔疮、血痢下血等作用”的记载了可见。这在一千年之前,我国人民不仅把木耳列为美味佳肴,而且对它的医疗作用已有相当的研究了。近代医学认为:木耳性平、味甘,有小毒,归脾、肾二经,有滋养益胃、安神润燥、活血祛痰之功效,主治血病症瘕积聚,崩中漏下,痔疮出血,血痢便血,高血压、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等中老年疾患和各种慢性疾病,并具有防病作用。特别是自美国医生宣布实验证实,黑木耳可防治心血管疾病之后,使黑木耳身价倍增。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功地分离培育了固体、液体黑木耳菌丝体菌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又进行了人工栽培黑木耳试验,使黑木耳生产由野生发展为人工栽培。目前。我国出口黑木耳数百吨,尚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在国内,木耳曾一度是纺织工人、高空作业人员和海防战士的保健食品。
甘肃省康县地处南秦岭山地,气候温暖而多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十一度,年平均降水量为八百五十六毫米,是甘肃降水量最多的县份。全县森林面积二百六十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七点七,森林茂密。特别是耳林、红青杠树满山遍野,是黑木生产的理想区域。隆冬季节,满山红叶飘落,耳农便把生长了七、八年的耳树砍成三至五尺长的耳棒,运到耳场,收集起来。翌年,大地回春,耳农在耳棒上砍开菌眼,点上耳菌,然后把耳棒铺在潮湿处,让其休眠一个时期。入夏后,万物竞长,耳菌萌发,就把耳棒绑成一架,让其淋雨沐阳,正式产耳。据统计,目前,康县、武都、天水、两当、礼县等主要产区有耳林十多万亩,最高年产达二十二万八千多斤。
康县生产木耳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解放前,津、沪、川、陕等地的商人每到夏季,就络绎不绝来到康县贩运木耳。近三年来,这个县八个建立了以乡为单位的木耳生产基地,并试验成功了人工点菌生产木耳的新方法,使每架木耳的产量提高了二至五倍,而且质量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