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沙枣
沙枣,别名桂香柳、香柳,又名林檎,是千里河西走廊群众十分喜食的一种果品,尤其以民勤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沙枣属蔷薇科落叶乔木,树干高丈余,叶卵形而尖,边缘有毛状锯齿,花冠五瓣,色白,带有红晕,萼亦五片,集合为圆筒形,花后结实,形圆,直径约寸许,夏末成熟,味甘而带酸。苏颂日:"林檎有甘酸二种,甘者早熟,酸者熟差晚。”李时珍曰:"林檎即奈之小而圆者,味酢者即楸子也,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密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学圃余疏》云:"今之花红即古林檎。又北方称为沙果者亦即此物。”
沙枣耐盐碱,防风固沙,萌芽力强,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出柴量高,在沙荒盐碱地区是群众所喜爱的木本粮食树,并被誉为"宝树”。目前,河西走廊内陆河中下游地区营造面积约一百多万亩,直线分布多见于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下,在二千米以上则不见分布。
沙枣喜光,属阳性树,根系较浅,水平根发达。在疏松的土壤上能发育大量的根瘤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在透气不良的重粘质土、地下水位太高的草甸沼泽土上生长不良。
沙枣树的造林方法多用植苗或插干。造林季节分春、秋两季。春季为"清明”至"谷雨”;秋季为"霜降”至"立冬”。以春季为佳。其育苗方法有扦插和播种两种。扦插育苗和杨、柳扦插育苗基本相似。播种育苗通常多在春季,播前需进行催芽处理,一般在十二月至翌年一月,将种子淘洗干净,掺细沙等量混合均匀,放入事先挖好的种子处理坑(深八十至一百厘米,宽一百厘米,长随种子多少而定)内,或以四十至六十厘米的厚度堆放地面,周围用沙壅埋成埂,灌足水(种子上面积水十至二十厘米),视水渗下或结冰后,覆沙二十厘米即可。
未经冬藏催芽的种子,播前可用摄氏五十度左右的温水浸泡二至三天,淘洗干净,捞出放在室外向阳处摊铺后,授盖保湿催芽或采用马粪催芽,视少部分种子露出白尖即可播种。秋播种子不必进行催芽处理。每亩播种量三十至五十公斤。
沙枣果实淀粉含量很高,营养丰富,成分接近于高粱,可食用,也可酿酒、酿醋、做酱油等。民勤沙枣,个体肥大,肉厚、味甘美,行销全国不少省市,尤为儿童、妇女喜食,在国内市场声誉颇高。而勤劳的民勤人民亦喜欢用沙枣款待客人,或用沙枣馈赠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