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西瓜
西瓜是消暑止渴的佳品,盛夏酷暑,高温炙人,剖切西瓜入口,清凉解渴,甘美无比,故历来把西瓜誉为"瓜果之王”。宋人范成大"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元人方夔"香浮笑语牙生水,凉水衣襟骨有风”,以及清人纪晓岚"凉争冰雪甜产蜜,消保温瞰倾渚茶”和《蜀中杂抄》中"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等句,对西瓜的形、质及其性寒、甘冽、多水等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西瓜原产于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后逐渐北移到埃及,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经过长期人工栽培,才培育成为今天多汁、味甜的大西瓜。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李文斯顿的旅行家到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他无意中发现在渺无人烟的地面上,生长着许多个头不大的野生西瓜。一群群大象和犀牛在痛啖,狮子、羚羊、田鼠等动物,也在享受这大自然的恩施。这一被戏称为"卡拉哈里沙漠中的球”的发现,轰动了植物学界,认为那里可能是西瓜的老家,从而使西瓜原产欧洲亚平宁半岛南部,印度半岛,亚洲南部等地的争议,暂时冷了下来。
一般认为,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种西瓜的地区。公元初,西瓜才进入希腊、罗马、中亚细亚一带。在公元十世纪的五代,西瓜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先在新疆填内(回鹘)栽种,后来传入内地。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就载:胡峤居契丹七年,在上京(原热河境)附近吃到了西瓜。但在《汉书·地理志》中,已有"古瓜州地,生美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的记载了。而在民间,关于西瓜的传说则更多。流传较广的一则是:周穆王西巡,西王母准备设瓜果宴款待。一采瓜仙女捧着一盘瓜回去,路过安西时,不慎滑了一跤,把一盘瓜从天上撒了下去,落到安西的土地上,这瓜从此在安西繁衍起来。至于安西为什么原名瓜州,也有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派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路过安西时生了重病,卧床不起,眼看快要咽气了,请来一郎中看病。这郎中诊罢脉说:"治好病不难,只要吃个西瓜就好了。”那时正值寒冬腊月,到哪儿去找西瓜呢?使臣们四处打听,终于在今出安西县城西走十里的板桥镇的一个瓜农家里找到了两个西瓜。说来也神,张骞吃了这西瓜,病立刻好了。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后,经常想起这个地方,就出资派人到这地方监修一座城堡以纪念。有一天监工口渴难忍,又到那个瓜农家吃了个瓜,出来一看城堡已经落成。监工急忙赶回长安禀报张骞。张骞也觉惊奇,就给这地方起了个名字叫"瓜州”。随着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瓜州特产西瓜,亦声播中外,名扬天下。
西瓜在所有瓜果中,果汁最为充沛,含水量最高可达百分之九十六点六。这大量的水分进入人体,可稀释呼吸器官的粘液,有利于机体各组织的分泌和排泄。在西瓜的汁液中,几乎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如大量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丰富的维生素A, B、C等,多量的有机酸和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此外还有含一定量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等等。故民间流传着"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的谚语。对那些因"酷夏”而吃不下饭,营养摄取受到影响的人,吃西瓜最有开胃口,助消化,利泌尿,促代谢,去暑疾,滋身体的妙用。《木经逢原》说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本草纲目》云:西瓜"消烦解渴,解暑热,疗喉痺,宽中下气,利小便,治血痢,解酒毒。”
西瓜在我国南北皆有广泛栽种,而且品种甚多,尤以长椭圆形的浙江平湖瓜,薄皮、子小的南京陵园瓜和长而扁的山东德州枕瓜等品种驰名中外。此外,河南开封瓜、江西抗州瓜、安徽凤阳瓜、浙江绍兴马铃瓜和宁波的朱砂红瓜亦负盛名。近年,由于科学种植,不少地方还培育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无籽瓜。安西西瓜皮薄瓤厚,质沙汁多,含糖量高达百分之十以上,香甜可口,独有风味,远销青海、西藏、陕西等省区,以及北京、广州、沈阳、长春、西安等城市和香港市场,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好评和欢迎。中秋时节的古瓜州—安西,更是瓜香千里,使人倾倒。西瓜,白兰瓜,铁蛋瓜,小白瓜,哈蜜瓜,应有尽有,年产一千万斤以上。
安西瓜之所以素享盛名,除悠久的种植历史而形成的种植经验和技艺之外,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西县北依马鬃山,南临祁连山,是有名的"世界风库”,戈壁、沙漠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八十,是典型的戈壁沙漠气候,年平均日照三千三百小时,昼夜温差十五度,年平均降雨量仅四毫米,十分有利于瓜的生长和瓜内糖份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