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兰州百合

发布时间:2013-03-26 10:34:5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兰州百合瓣大肉厚,洁白香甜,名甲天下。

    兰州百合营养丰富,品质极佳,以名菜良药著称全国,是百合中的佼佼者。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认为:"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可称世界第一。”据测定,兰州百合蛋白质的含量达百分之四点三九,淀粉百分之六点九六,蔗糖百分之九点七八,还含有原糖百分之零点六五,维生素及磷的含量亦较多。祖国医学认为,百合味甘、性平,无毒,甜美可口,归心、肺、大小肠三径,有润肺、祛痰、止咳、健胃、安心定神,促进血液循环、清热利尿等功效,尤其对肺结核、气管炎滋养、缓解作用甚佳,故有"佳蔬良药”之誉。

  百合别名"蒜脑薯”、"强瞿”、"逢花”、"夜合花”等。其所以叫"百合”,据罗原说:"百合,言百片合成也。”李时珍则说:"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尔雅》载:"百合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其片合成也。”

  百合原产亚洲,目前大部分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以我国、日本为最多,北美、欧洲较少。我国各地荒山遍野中野生很多,栽种园艺者约五、六十种,可食用者二、三种。在我国,远在南北朝即有家种,并作为蔬菜食用。所以在其后的《千金食治》、《名医别录》、《图经本草》、《农政全书》、《遵生入笺》皆有记载。至于历代文人、学士歌咏百合之诗句就更多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晏搜到百合,真使有重肉”之句。明代《花疏》中则有百合"人取其根馈客”的记载。

  兰州百合系由川百合引种,经长期培育而成。《甘肃新政通志》记载:"皋兰(兰州古称)自来不产此,近来人多试种之,得利甚优,今种者甚多。”考《甘肃新政通志》定于清宣统元年,距今九十六年。又云:"兰州种百合约在三、四十年间,初倡者为黄峪沟之杨姓,当地农民以杨百合呼之。兰州最初之种百合,均源自黄峪沟之杨百合。”据此推算,兰州种百合至今已一百多年历史。一九四二年的地方文献还载:目前,黄峪沟为数极少,其大部分分布于西果园等地。据调查,目前,兰州南山的西果园公社是兰州百合的主要产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已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成套栽培技术。

  兰州百合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为球形鳞茎,多独头,平均个体重约六、七两,为白色、灰白色或白中梢带花色,鳞茎盘下生有发达的须根;鳞片扁平肥大,由多层抱合而成,纵径约六点一厘米,横径约三点三厘米。兰州南依皋兰山,北靠白塔山,山丘起伏,支脉交错,黄河中流,多二阴斜坡地,排水良好,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秋雨多,对百合生长十分有利。由于百合纤维根茎部或茎秆内部分叶腋处可分生出小鳞茎,这样母籽不断繁衍,所以比较稳定地保持着兰州百合的遗传特性。

  兰州百合一般"立夏”育苗,晚秋栽种,"立冬”前后成熟采收。根部大的母籽长成大百合,一般需要二至三年时间,而小母籽需要四至五年时间。近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用鳞瓣栽培法培育百合母籽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了产籽率,缩短了百合的生长周期,为百合母籽的专业化生产开辟了道路。

  兰州百合是蔬菜中的珍品,可烹甜食,可炒食、煮食或作清凉饮料,消暑去热。有名的"八宝百合”,是用百合为主料,辅以青梅、红枣、葡萄干、瓜干、核桃仁、杏仁、山植糕等烹制,色泽美观,质地软糯,香甜可口,并有止咳润肺等多种效益。而脍炙人口的"蜜汁百合”,百合桃”、"干蒸百合”及"八宝饭”等更是闻名遐迩,声播中外。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