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县紫堡乡发现一处民国初年四合院
让大家眼前一亮的门廊设计。陆谦 摄
2月27日,榆中县来紫堡乡方家泉村发现一处民国初年的四合院,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鉴定。
2月27日上午9时,接到村民的热线电话后,榆中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陈邦文风尘仆仆地赶赴榆中县来紫堡乡方家泉村。
四合院内别有洞天
走进方家泉村283号,陈邦文眼前一亮,"做了十几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这样的前廊设计我还是头一回见”,他一边丈量四合院的尺寸,一边用相机把每个角落拍了下来。大约一个小时后,鉴定结果出来了,"通过对院落整体布局、砖雕、木雕等重点部位的查看,可以初步认定,这座四合院始建于民国初年,后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陈邦文说。
据了解,该四合院坐南朝北,一进两院,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后院为五堂五厦式,堂屋和厦房均有前廊檐,大门、照壁、墙肘、屋脊上有精美的砖雕壁画,大门楼为悬山顶砖木结构,气势宏伟,木料粗大,尽管废弃多年,老宅的阔气依然不减当年。据工作人员初步测算,四合院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依建筑规模和品味看,称得上当时的深宅大院。
百年间四易其主
周泽生老人是当地的"老土著”,已经在村子里生活了74个年头,人称"老村长”。据老人回忆,该四合院为民国初年甘肃省参议员张进三为自己建造的公馆,后因工作调动,便将公馆转卖与当地财重一方的姜子杰做民宅,蒋氏又转手给当地绅士乔松林。据榆中县委党史办主任周学海介绍,方家泉人乔松林曾为甘肃省革命先驱张一悟提供避难场所达两个月之久。
上世纪三十年代,乔氏家道中落,无奈将房产划至火家名下。火氏子孙在这个院落里生活了70多年,四合院也随主人姓,人称"火家公馆”,直到上世纪末,这里已经变成十几户人家混居的"大杂院”。再后来,由于四合院缺乏自来水、天然气等现代市政设施,住户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大都分道扬镳了。据方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方国胜介绍,大约13年前,这个院子里还住着十几家火姓人家,如今,人去楼空,只留下这座摇摇欲坠的租宅。
文物价值不可估量
回首望去,这座四合院和周边的普通民居显得格格不入。四合院坐落于金城咽喉要冲营盘山的西北角,西有黄河天堑滔滔而去,东有柳沟河川流不息,民国初年,山内泉水叮咚,四季长流,芦苇丰茂,绿树成荫。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火洗礼和人为破坏,昔日的火家公馆依然格局完整,风骨犹存。据榆中县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榆中境内现有明清四合院50套,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青城和金崖两个乡镇,在和平、来紫堡一带分布较少,"火家公馆”是该地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榆中县博物馆负责人称,这座四合院对研究当地的社会发展、民俗文化和历史沿革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同时具有积极的党史研究价值。年内,该四合院有望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岁老宅难逃厄运
另悉,2008年9月,连接甘川渝三省的铁路大动脉兰渝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征地拆迁,榆中县来紫堡乡方家泉村有近30户人家被列入拆迁范围,这座百岁老宅也不得幸免,"你们看,铁路已经修过来了”,村民方国强说。记者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隧道口距离四合院仅300米距离,拆迁迫在眉睫。
对于四合院的最终命运,文化保护人士显得十分担忧,"即使我们一时没有足够的条件保护它,也请搁置争议,不要拆,如果难逃厄运,异地重建是最佳的保护方案”。据了解,新建一座四合院,每平方米的造价约为2000元,而重建"修旧如旧”的成本则是新建的3倍。也就是说,将一座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拆卸后,异地重建的成本高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