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发布时间:2019-05-05 10:20:5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以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乡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民歌称作"东乡花儿"。东乡族人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十三世纪蒙古秘史的蒙古语很像。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无本民族文字。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 属性

    少数民族文化

 
  • 主要分布地区

    甘肃省及其周边

  • 东乡族别称

    撒尔塔人

折叠编辑本段东乡族简介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Sarta 或 Santa)。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以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临夏市、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人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十三世纪蒙古秘史的蒙古语很像。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无本民族文字。东乡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民歌称作"东乡花儿"。

折叠编辑本段东乡族的语言文学

东乡族文学主要为民间口头文学,有民歌、叙事诗、传说、故事等。民歌中的东乡"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大多数东乡族人都会编唱。他们常常用花儿这种形式抒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长诗,反映了东乡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代表性作品有《米拉尕黑》、《葡萄娥儿》、《略略调》等。《米拉尕黑》有韵文体叙事诗和散文体故事流传,内容有许多变异。散文体故事讲东乡族青年米拉尕黑与美丽善良的海迪亚姑娘相爱,当自己的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时,他毅然奔赴战场。功成之后,不图荣华富贵,回到故乡与海迪亚团聚。长篇叙事诗《米拉尕黑和玛芝璐姑娘》是写青年猎人米拉尕黑与美丽勤劳的姑娘玛芝璐热恋,不料战事爆发,米拉尕黑应征去康图巴乍作战。临行时二人互换记首,姑娘送给米拉尕黑一把白豆子和一把竹筷子;米拉尕黑拿出风月宝镜,掰成两半,各存一半作信物。战事平息后,米拉尕黑得到一位智者相助,赶回家乡,在强盗抢亲时,救出玛芝璐,结成终身伴侣。故事《璐妇人斩蟒》反映东乡族婚礼习俗,表现东乡族妇女的勇敢、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玉哈斯的故事》是流传在东乡族人民中的机智人物故事,它嘲讽了富人阔佬的贪婪、愚昧,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机智聪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的作家文学发展起来,有了自己的作家和诗人。诗人汪玉良根据民间文学题材,先后创作了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米拉尕黑》等。《米拉尕黑》是融极强的艺术性和典型的叙事性于一体的东乡族叙事长诗。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数代人的传演,明显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东乡族作家钟翔,怀恋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草木,细致记述了眼见的凡常物事,融入浓浓的情感,抒写动人的故事,在创作出版的《心旅》《暗处的光点》《乡村里的路》《故土情》《撒尔塔情思》等集子中,都有真实的体现,感人心魂,过目难忘。散文集《乡村里的路》曾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这些不同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充分反映了东乡族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东乡族人民心理的一种折射。

东乡族的民歌有其独有的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民歌大体可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 劳动歌谣的种类很多,如"了略"、"洛洛"、"连格哇拉达"和"打夯调"等等。"了略"是一种收庄稼时唱的歌谣,"洛洛"是碾场时唱的劳动号子;"连格哇拉达"是打场时男女对唱的一种形式。以上这些歌谣中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的即兴歌唱"表演",曲调极为生动、活泼。

"花儿"也是一种民歌形式。东乡地区的"花儿"有它独特的风格:语言精炼,表现力强,能即兴将景情自然融合一体,生活气息浓郁。东乡族至今还流传许多用东乡语吟诵的民间叙事长诗,这些优美的叙事诗运用拟人化的写法,通过描写与恶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厌恶残暴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和愿望。例如,叙事诗《战黑那姆》,反映天仙们讨伐恶魔的故事。《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讴歌和赞颂了主人公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为民除害,战胜邪恶的大无畏精神。

东乡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具有浪漫色彩,生动反映劳动人民智慧、勇敢的传说和故事。例如:《新媳妇驱鬼》,歌颂了一个巧施妙计戏弄老土豪的劳动妇女;《阿布都的巧计》,歌颂的是一个聪明过人的普通农民。此外,在东乡地区还流传许多富于启迪和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例如:《白羽飞衣》、《档羊娃和牡丹花》、《虚荣的喜鹊》,等等。

在东乡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民间乐器"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别具民族特点。民间美术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为著名。例如,东乡族自治县哈木则岭的大礼拜寺的整体建筑和其他一些清真寺的建筑格局,都明显具有西北地区寺院建设的传统色彩。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