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张掖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

发布时间:2019-05-08 09:53:18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59b08ee358624b07615d21f43c4486cd_0_wx_fmt=jpeg - 副本.jpg


非遗《河西宝卷》山丹县东乐乡大桥传习所挂牌运行


河西宝卷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这里是我国至今仍有讲唱活动的少数地区之一。


eab6ecd8cee64e563527a7bf7be067db_0_wx_fmt=jpeg.jpg


凉州宝卷艺人杨国太正在“宣卷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


河西宝卷有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主题多谴责忤逆凶残,宣扬孝道和善行。


0b37b95d19f6047124b028f2808f11f2_0_wx_fmt=jpeg.jpg317177bea06f5df64759f04f327c563a_0_wx_fmt=jpeg.jpg


甘肃张掖甘州区花寨乡群众自乐班演出上“河西宝卷”传承人代兴位在说唱《丁郎救父》。


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


河西宝卷的传播方式有二: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宝卷的故事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避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

9e4f506b7fb34e24fb5eced9b7e447cc_0_wx_fmt=jpeg.jpg


甘肃张掖甘州区花寨乡群众自乐班演出上“河西宝卷”传承人代兴位在进行抄卷。


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接佛人”。所谓接佛人,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文或吟完一首诗后,重复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再接着念“阿弥陀佛”。这正是敦煌遗书《俗讲仪式》所记载的“念佛一声”、“念佛一两声”;变文中韵散相交处有“观世音菩萨”、“菩萨佛子”的标记,大约也是这种接佛声。


b2204fbed0cef81e8ff43437d9c971fc_0_wx_fmt=jpeg.jpg


甘肃张掖甘州区花寨乡群众自乐班演出上“河西宝卷”传承人代兴位在指导乡亲们进行抄卷。


149b5a73aaa5beed4c8f5d2e0b084e30_0_wx_fmt=jpeg.jpg

859da0f363a35216fbf5ca63a6267811_0_wx_fmt=jpeg.jpg


甘肃张掖甘州区花寨乡群众自乐班演出上演员在表演根据“河西宝卷”改编的民间小调联唱。


河西宝卷根据流传地域的差异,又分为酒泉宝卷、张掖宝卷、武威宝卷。张掖流传的宝卷,不仅种类多,内容也很有特色。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当它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及时雨;有的当它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无私棒;有的当它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百宝经。有的家庭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用"念宝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翻然悔悟。宝卷在张掖人民群众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可谓"之最"。 


2175e3f02a699f80cf71948e7f6d4b3a_0_wx_fmt=jpeg.jpg


“河西宝卷”传承人代兴位珍藏的祖传明清时代的“河西宝卷”。


1ebccec69c65833f7b4971833619d6e1_0_wx_fmt=jpeg.jpg

甘肃张掖甘州区花寨乡群众自乐班演出前“河西宝卷”传承人代兴位在进行宝卷念唱练习。


河西宝卷,是中国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奇葩,在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2006年,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酒泉肃州区农民乔玉安被命名为河西宝卷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掖山丹东乐乡大桥村和甘州花寨村先后成立河西宝卷传习所。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