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民族版的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米拉尕黑》

发布时间:2019-05-09 10:04: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引言:大家一定都知道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是开启了越光宝盒,才回到五百年前,遇到了紫霞并展开一段让人心酸的爱情故事.说到月光宝盒,大家好像都下意思的认为它只是一个电影道具,但并不然,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乡中有一段流传已久的故事,人们叫它:月光宝镜......

l 米拉尕黑是什么?

《米拉尕黑》,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又名:《月光宝镜》或《米拉尕黑和玛芝璐姑娘》。由于东乡族拥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以吟诵、说唱民间文学的形式来缅怀先人和传承文化记忆。其中,最富盛名是叙事长诗《米拉尕黑》,《米拉尕黑》是以东乡语和阿拉伯语唱诵流传的长诗。

l 米拉尕黑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古老的年代,一位英俊出色的猎手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一片月亮,得到一面月光宝镜,而镜中留有一位叫海迪亚的美女的身影。米拉尕黑得到智者的指引,找到了海迪亚,以宝镜作媒证和聘礼,约定第二年完婚。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战争发生了。米拉尕黑跨马出征,抵抗入侵的敌人,当米拉尕黑远征时,财主恶少马成龙请来魔鬼给海迪亚喝下迷魂汤。战后米拉尕黑赶回戈斧山,而海迪亚已失去记忆。米拉尕黑得到智者和风雪宝驹的帮助,在马成龙娶亲时救出海迪亚,并且用他们彼此相爱的往事和月光宝镜唤起海迪亚的记忆,一对经过重重魔劫的情人,在玛瑙海边举行了婚礼。

l 月光宝镜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玛瑙河对岸的森林边上有一个村落,村里住着一个名叫米拉尕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论力气,米拉尕黑能和野熊摔跤;论人才(意为长像、气质),米拉尕黑象天神一般英武;论性情,米拉尕黑象姑娘一样温柔可爱。米拉尕黑样样好,但最好的还要数他的箭法。米拉尕黑射的箭呐,百发百中,就是蓝天上飞得最高的大雁,森林里跑得最快的麋鹿,只要在他眼前闪过,就逃不脱他的利箭。 有一天晚上,米拉尕黑在村外野地上散步。明月照亮着大地,野花散发着芳香,松涛应和着水声,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晚啊。年轻的猎手心旷神怡,他真想射一支箭,可是眼前既没有飞鸟,又不见野兽,把箭射向哪里呢? 米拉尕黑踌躇了一会儿,猛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明月。他想:人们都说月亮是造物主用宝石磨成的一面镜子,我何不射它一箭,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米拉尕黑拉开宝弓,对准月亮就射了一箭。飞箭离弦,直奔月亮,只听“铮”的一声,箭被碰断了,月亮的中间,也被射下来一小片——直到现在,我们还看得见有一块暗影,据说,那就是被米拉尕黑用箭射中的地方。而掉下来的那块,就被叫月光宝盒。

米拉尕黑插图

l 米拉尕黑的传承意义

故事具有传奇性,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是东乡族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米拉尕黑》作为撒尔塔人的口头传承艺术,不仅是东乡族的民族瑰宝,作为结合了少数民族与伊斯兰教信仰的民间文学佳作,它具有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渊源更是我们应当引以为傲的,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意思形态,它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l 米拉尕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学院的东乡族教授马自祥介绍说,“东乡族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其中包括散文叙事的各种传说、各种风物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我们觉得最具独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当推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米拉尕黑》。”

东乡族学者-马自祥教授

《米拉尕黑》即“月光宝盒”的故事,直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依然在东乡族民众中广泛流传。马自祥教授介绍说,他从2005年开始做东乡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包括搜集《米拉尕黑》等民间文学资料。先后走访过很多村落,发现很多老人都表示听过这个叙事长诗,但几乎找不到能够吟唱《米拉尕黑》长诗的人了,青年一辈中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个长诗。几经周折,马自祥教授最终在锁南镇高门村找到了一位《米拉尕黑》叙事长诗的传承人马舍末阿訇,亲耳听到了这个优美爱情故事的吟诵版。

《米拉尕黑》全部用东乡语来吟诵,形式比较自由,中途还不断换韵。完整的《米拉尕黑》有六个章节,全部吟诵下来需要十几个小时,像马舍末阿訇这样能够通篇吟诵的人,在今天的东乡族人中已是屈指可数了。马自祥教授用自己田野调查的成果说明了,抢救《米拉尕黑》等东乡族民间文学的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启动了东乡民间文学代表作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2008年6月14日,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高嘉俊介绍说,“(作为《米拉尕黑》)保护课题的传承人,每年有一万块钱的补助的,那是我们中央财政直接打到他的(银行)卡上的。”

东乡族是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宗教文化是东乡族文化的特色之一,这里的每个村子也都拥有自己的清真寺。而最令当地人自豪的,莫过于东乡族人拥有的一本来自中亚、已经传承了千年的手抄本《古兰经》。有关这本《古兰经》的诸多细节向来都是“韩则岭《古兰经》珍藏馆”东乡族解说员马春华向每一位来宾介绍的重点。“阿萨拉姆!欢迎来到‘韩则岭《古兰经》珍藏馆’,我们修建这个馆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千年《古兰经》。它是由哈姆则传教的时候从中亚带来的。它一共有536页,每页经文有十一行。”

请点击输入古兰经图片描述

据介绍,经科学鉴定,这里珍藏的手抄本千年《古兰经》,其抄写年代上限为公元9世纪,下限为公元11世纪,已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可能是迄今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这本千年《古兰经》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已不再轻易示人,因此珍藏馆里展出的是仿制本,还有东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古兰经》100多本。此外,该馆还全面展示了东乡族的发展历程、宗教渊源和民族风情等内容。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高嘉俊说:“(珍藏馆)去年年底刚落成,到现在不到一年。这充分地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其实是很具体的。”

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还表现在政府对东乡当地学校发展双语教育的支持上。当地政府机构组织东乡族研究的专家学者把包括叙事长诗《米拉尕黑》等在内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等陆续编写入专门的乡土教材,用于中小学双语选修课程的教学。东乡族讲解员马春华告诉记者,“东乡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生活中的交流都是以东乡语为主的。像我们学校就推行了双语教学。一至三年级,教课时候以汉语为主,下课后的交流就以东乡语为主。两种语言相结合,对帮助他们理解会更加容易一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也可以使我们的母语传承下来,加以保护。”

从学校里的双语教育到民间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新时期,东乡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得到良好的传承。

l 米拉尕黑的发展及传承现状

《米拉尕黑》最早的文字记载保存于清真寺或拱北里的小经文碑帖和古籍“拜提”中。它起源于13世纪,首次以汉书面形式出现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有甘肃省本土作家赵燕翼以散文形式整理出来;80年代,东乡籍诗人汪玉良又以民间资料将其改编创作出叙事长诗《米拉尕黑》的故事;同一时期,临夏民族歌舞团又根据《米拉尕黑》的故事情节,创作出了舞剧《月光宝镜》。现有的长诗是由东乡民族学者马自祥先生,经过多年收集整理出来的。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