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陇原非遗】古老神秘的岷县巴当舞

发布时间:2019-05-22 08:49: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巴当舞藏语称“莎木春”,意为在广阔的空地上所跳的舞蹈。巴当舞是一种以说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为主的古老舞蹈,流传于甘肃东南部定西市岷县一带

之所以称“巴当舞”,是因舞蹈过程中所用的道具藏语名为“巴当”,即敲打皮子之意。巴当舞是一种宗教祭祀歌舞,主要目的是祈祷山神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巴当舞”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先民们祭祀神灵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定西岷县自古就是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聚居区。至今,这里还生活着汉族、回族、藏族以及、东乡、撒拉、土、裕固、满族和彝族等。岷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至今还流传的古老民间集体舞--“巴当舞”,就是汉族群众继承、创新古羌族文化的成果,是羌、藏、汉各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巴当舞”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神秘而奇特的文化影像并没有因为古羌族的退去而消失,反而在人们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历久深沉的的文化内蕴。“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巴当舞”这种满含古羌族文化特征的古老文化,在历史蜕变中愈发深邃、愈见神奇了。

巴当舞的核心道具称为“巴当”,用羊皮或鹿皮幔制而成,其形状为圆形,直径大约10-15厘米,木柄长约50-60厘米,两边有布制的耳锤,手拿木柄转动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据老人传说,巴当舞的历史十分久远,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跳已经很难说清,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巴当舞唱词没有正式的版本,都是手抄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舞蹈的传承人-春巴中代代传承。

“巴当舞”的过程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

”安场”是“巴当舞”的第一部分,村里的男子在“春巴”(春巴即领舞者,春巴的角色相对比较稳定,春巴新上任时要接受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谱》的学习,《巴当舞曲谱》由春巴保存。)的带领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口唱古羌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列队开始尽情的舞、尽情的唱。在此阶段,最常见的舞步有直脚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难直洋撒、雄巴、难个儿麻滩、澳洋洋、古艾、撒艾等。一种步法、一种唱腔,场面庄严、热烈,充满神秘色彩。

安场之后是“敬山神”。“敬山神”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个阶段,“春巴”点燃大火,引领舞者开始“拜五方”,然后在新立的秋千下尽情舞蹈。“敬山神”步法与“安场”又有不同,主要有澳乃洋撒、澳达、沙母洋、澳呦呦等。“巴当舞”的步法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踏歌”,舞蹈表演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唱腔原始古老,歌声悠扬婉转,富有很强的抒情趣味,是当地羌、藏、汉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真挚感情的集中表现。

敬山神结束后是“扯节勒”,这是“巴当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进行藏语大合唱。同时,他们还合唱酒曲、茶曲,围观的群众也参与其中,或拍手、或歌唱,藏汉语混杂,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在古代,“巴当”是神灵之物,非常高贵,每年只在春节期间舞蹈时用,其余时间悬挂于墙壁,不得随意敲动,否则会惊动神灵,降祸于人间。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他们是这种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与教导者,一个寨子选一个,代代相传。“春巴”是“巴当舞”的核心,上任都前要接受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与步法的训练。搞好训练“春巴”是春巴的重要职责,每年从腊月日开始,“春巴”将本寨子各家各户的男子召集起来进行分工,分别教给舞步、敲打“巴当”的技巧以及部分唱词,对进行“巴当舞”进行排练,从此,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每年从正月初六开始,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为了庆祝春节这个最隆重的节日举行全村村民大联欢,他们在打麦场上,生起篝火,手拿巴当载歌载舞,一到晚上,上百人围着篝火跳起粗犷豪放的巴当集体舞,其场面庄严、热烈,充满了神秘色彩。

2004年,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将这一古老民间舞蹈搬上舞台,参加全省特色文化大省节目调演,引起反响。

2005年,《巴当舞》参加全省春节联欢晚会,受到好评;此后,《巴当舞》亮相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2011年5月,“巴当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9月,《巴当舞》作为我省唯一参赛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活动,以极具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和充满阳刚之气的节奏美、旋律美,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台表演,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