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非遗中国:巴郎鼓舞

发布时间:2019-05-23 09:09:23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巴郎鼓舞,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藏语称“莎姆”、“沙目”)而得名,汉语称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是一个以巴东鼓为道具的古老而鲜为人知的舞种,融说、唱、舞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娱乐性。除舞姿优美、庄重外,最主要的是歌词内容涉及宗教和民族历史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对歌时双方的歌词问答最为精彩,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从巴郎鼓舞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与苯教(藏族原始宗教)文化有直接渊源,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巴郎鼓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巴郎鼓舞巴郎鼓舞

 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曼拉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地老百姓都要在开阔的场地上集体表演这种祈祷平安吉祥和五谷丰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一个“巴朗”的双面羊皮鼓道具,随着沉稳劲健的舞步不断揺击,并循着节奏高声齐唱。舞蹈节奏紧凑,动作干净有力,歌词含蓄古朴,曲调内容丰富。 巴郎鼓舞(莎姆舞)自身也有时节、仪式和禁忌,并非随时可跳。每年的重大节日才跳。春节期间每个村寨都跳巴郎鼓舞(莎姆舞),藏巴哇地区村村有广场、寨寨巴郎鼓舞(莎姆舞),一般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跳,舞者没有年龄性别限制,男女老少皆能跳,但男女不一起跳,且舞种歌词也不相同。男子起舞时几十个英俊汉子手持巴朗鼓,浑厚的鼓声和高亢的歌声在几里外都能听到。除在自己村里跳唱外,还要到邻村赶“曼拉节”,进行交流。咚咚的鼓声、雄劲的舞步,给新春佳节平添了无尽的欢乐。

巴郎鼓舞巴郎鼓舞

 表演开始前,“沙目场”中心燃起篝火,摆放桌椅板凳,这是年长者的位置,他们负责掌管活动。年轻人倒茶斟酒,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孩子们叽叽喳喳满院子疯跑,一派节日景象。天近黄昏时,全村人都到齐了,由一执事宣布表演开始。“沙目队”围着篝火,摇着巴郎鼓,翩翩起舞。先唱序曲《及柔》,接着跳《苦松加里》,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各跳三圈,是为互致问候;之后边跳边唱《沙楼梅娄》,意为“沙目”正文开始。以下依次是《春芽撒》、《春柱》、《尼给刀羊》等。歌词内容有庆贺丰收、互道节日愉快的祝辞;有歌颂家乡自然美景、好人好事的;也有针砭时弊的;有的则是猜迷式的“盘歌”。就这样一直唱到夜阑更深,雄鸡报晓,东道主即将“沙目队”请进最宽敞的大厅里,各家则将丰盛的节日食品及青稞酒端出来款待客人。这时主人代表又举起酒杯唱问《龙够》、《撒玛鲁》(饭歌)、《扎玛鲁》(酒歌),客人也立刻以歌回答,彼此对唱,高潮迭起。节日期间,出嫁的老少姑娘均返回娘家,与家人和乡亲邻里欢聚一堂,跳起《阿尼桑》舞,唱着《汤卡》曲,兴高采烈地过大年。晨光熹微中,主宾复聚“沙目场”,举行告别仪式,跳《盖路》,互祝来年丰收吉祥。至此,一个村的“曼拉节”结束了,“沙目队”又积极准备,赶去邻村过“曼拉节”。巴郎鼓舞粗犷健美,具有铿锵劲健的节奏感和浓郁浪漫的地方民族特色。

巴郎鼓舞巴郎鼓舞

责任编辑:胡顺磊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