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灵台民俗文化传承简介 文化丨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2019-05-28 09:51:5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0039038510714272_b.jpg灵台皮影戏
灵台皮影戏是应灯盏碗碗腔这种说唱艺术的形象表演需要而产生。明代中叶产生于灵台的灯盏头碗碗腔是农民沿街乞讨时唱的小曲调,灾荒过去后,农民在正、二月闹神会时,继续唱这种曲子。经过老艺人的辛勤努力,把唱起来悠扬婉转、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灯盏碗碗腔与素有“一头毛驴驮一个戏班子”的皮影戏结合起来,形成了群众喜闻乐看、符合农村消费需要的灵台皮影戏。
灵台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现程式跟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它行当齐全,生、丑、净、旦表演各具特色。一个皮影戏班的完整装备包括影件箱具、场具和乐器三部分。(1)影件箱具:有桩桩、头梢、座堂、场景、斩、动物六类。均以牛皮刻雕而成,因此叫“牛皮影子”。桩桩即影人身子,有角子、龙袍、步斩、氅氅、袍子、旦斩、旦龙袍等;头梢有纱帽、王头、包巾、翎子、神怪、公子巾、旦头、帅盔、绿帽子、披发等;座堂有龙座、帅座、官座、书座、绣座、穷座、神座等;场景有金銮殿、帅帐、地狱、花草、山石等;斩有马斩、牛斩等;动物有龙、虎、蛇、骣马、转马等。一套完整的影件约1200件。(2)场具有亮子(即影幕)、亮棍(即影幕撑架)、灯具。灯具清代以前以悬挂式青油灯盏为主,民国以后,逐渐采用煤油罩子灯、汽灯,现在一律采用灯泡。(3)乐器有打击乐、文乐两部分。打击乐配置灯盏头、莲花板、板鼓(爆鼓、干鼓)、梆子、勾锣、铙钹、铰子、小锣;文乐领奏乐器为二弦,演奏员配带铁指套,其它乐器配置有高音二胡、低音二胡、月琴或三弦、笛子、唢呐。
23fc1c109f9cf81c0c901ea2c4f3cb9bf4b160cd44bc2-7qgdhj_fw658.jpg灵台木偶戏
灵台木偶戏传承人周效国 李晓明 摄
民国初年,木偶戏从陕、甘两省毗邻的凤翔、千阳等地传入灵台,除用木偶代替演员这种表演形式未变外,表演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秦腔、眉户是主要的表演剧种。为适应观众的观赏要求,又融入了灵台特有的地方剧种灯盏碗碗腔。在灵台西部山区,还用木偶表演“杨燕麦”等民间小曲(调)。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木偶戏在灵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表演形式日渐符合大众口味,表演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灵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旧时,木偶戏的“身子”均为木头雕刻,一个木偶,一般由木头雕刻的头、挑杆、服饰三大件组成。民间艺人选好木料,然后精雕细刻成戏剧中的人物头像,再着色,画成白脸、红唇、黑眉等,装上头发,下面安装挑杆,挑杆主要指挥“双臀”,演出时根据需要换穿不同服饰,或官帽、官袍,或粗布短褐。木偶不仅是演出的主要设备,同时又是一件件民间艺人创作的精美工艺品。现在,木偶头大多是硬塑料做成,能长时间保持颜色的鲜艳。
新中国成立后,灵台木偶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72年,灵台县文化馆创办了木偶剧团,以5000元购置了一套箱具,除走乡串村演出外,还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为灵台造就了一批木偶戏新人。在灵台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上,老艺人王凤鸣,他是木偶戏的“全棒手”,能挑能唱,曾兼任县文化馆木偶剧团教练,培养了郭延轩、宗建国、魏兰生、田效廉、陈巧娥等一批活跃在木偶戏舞台的民间艺术家。2011年9月,灵台木偶戏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陈巧娥、周效国被认定为灵台木偶戏传承人。
木偶戏表演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各级各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关注,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热爱木偶戏的艺术家纷纷自购箱具,成立私人剧团,活跃在城市与农村,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灵台灯盏头戏
fbf16e18546b4f91b72610061052be2f_th.jpg灯盏头戏
灵台的灯盏头剧,又名碗碗腔,最初叫锣鼓噪。它是以皮影形式为主演唱的灵台特色地方剧种,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灯盏碗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行当齐全,形式完整,并具有悠扬、清脆的音乐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因而被完善地保留了下来,它是灵台一大特色地方文化遗产。
灯盏头剧最初流行于灵台县新集、龙门、上良、星火、朝那等乡镇,后传至平凉、泾川、崇信、安口等县、市,以及陕西的千阳、麟游、陇县、凤翔等县。据《秦腔剧目初考》证实,灯盏头剧从明清时期就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剧种、剧目、声腔、曲调,它以民间小曲(民歌形式)到影子腔,直至搬上舞台成为舞台剧,经历了三百我年的衍变、发展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使其内容不断新颖、完善而丰富多彩。
灯盏头剧确切产生年代已无考,明代中叶,陕、甘两省交界处,遭逢灾年,战乱频仍,饥民遍野,灾民到处乞讨,乞讨时用绳穿起一串枣木片来伴唱,唱的是当地民歌、小调。在长期乞食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有板有眼的固定腔调,后又用农村家家都有的油灯碗碗击节,灯盏碗碗敲起来清脆悦耳,又容易找到,从而成为灯盏头剧的专用敲击乐器,当时演唱的主要曲子有《绣荷包》、《十盏灯》、《孟姜女哭长城》、《三打锅》等。进入清代,灯盏头这种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做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被保留了下来,俗称唱曲子。每年二月二日闹神会时,成为当地敬神祈福、娱神娱人不可缺少的节目。后来,灯盏头的唱腔逐渐被皮影戏采用,用于皮影戏的演出。民国以来,灵台县专门用灯盏头演唱的皮影班主要有上良乡的杨世民班、星火乡的杨进元班和朝那的巩万林班。
1958年灵台县秦剧团改建为灵台县灯盏头剧团,由张志敬任团长,韦浩任导演,“戏母子”杨世民任音乐编导,主要演员有何克诚、朱桂兰等15人,该团演出了第一个灯盏头剧目《吹鼓手招亲》,这是灯盏头剧第一次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了演出,逐步使舞美表演、艺术设计、唱腔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此后以灯盏头剧这一新的剧种名称排演了《槐荫记》、《楼台会》等剧目,该剧先后多次参加西北五省和省、地、县的各种会演、调演,代表平凉地区赴省参加地方特有剧种演出并获奖,1959年10月在省上参加的庆祝建国十周年汇报演出中受到上级党委的嘉奖。省上出版的《陇东歌曲戏曲选》收入了灯盏头剧《争先恐后》。
灯盏头剧在搬上舞台前,有传统剧目四百余本(折),常演的有一百余本,这些剧目大多数是由秦腔剧本移植过来的,也有皮影艺人创作的剧本,象《猴子碰头》、《闹地狱》、《火烧李儒》、《刘木礼吃面》、《玄人锄谷》等。灯盏头剧的传统剧目由于有固定的演出本,角色分行,故大都可直接用作舞台真人演出。灯盏头登上舞台,成为一个戏曲剧种以后,先后创作移植了《分家》、《井下炮声》、《送肥记》、《欢迎不欢迎》、《争先恐后》、《口袋阵》等大量现代题材剧目,丰富了灯盏头剧表现生活的范围。
灯盏头剧的音乐属板腔体,七声音阶徵调式。主要板式有:〔二六〕、〔慢板〕、〔尖板〕、〔滚板〕等。除〔滚板〕外,其他板式都有苦音和花音之分。演唱时真声(本声)和假声(二声、鬼声)互用。须生(老生)、老旦、丑全用真声;花脸用假声喉音(又称净音);小生、小旦、青衣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特别在叫板和落板时,拖腔中多用语助词,如苦音〔慢板〕常用“安”、“啊”、“哎”。花音〔慢板〕多用“安”,花音〔二六〕多用“哎”。灯盏头剧的乐器,除特有的用小铁棒敲击灯盏碗碗外,文场主要有二弦子(弦为牛筋做成),笛子、月琴、板胡、唢呐等;武场使用秦腔打击乐器,但以连环板代替牙子,连环板共两块,枣木做成,以牛筋串连,用以敲击板眼。
1966年历史剧停演,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历史剧恢复上演。在以后几年中,灯盏剧有如枯木逢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指导下,陆续创作演出了《分家》《井下炮声》《送肥记》《欢迎不欢迎》等剧目参加演出了省地文艺汇演。省电台和中央台先后播放过多次。
灯盏头传承人杨万钧正在授徒
新中国成立后,灵台木偶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72年,灵台县文化馆创办了木偶剧团,以5000元购置了一套箱具,除走乡串村演出外,还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为灵台造就了一批木偶戏新人。在灵台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上,老艺人王凤鸣,他是木偶戏的“全棒手”,能挑能唱,曾兼任县文化馆木偶剧团教练,培养了郭延轩、宗建国、魏兰生、田效廉、陈巧娥等一批活跃在木偶戏舞台的民间艺术家。2011年9月,灵台木偶戏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陈巧娥、周效国被认定为灵台木偶戏传承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各级各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关注,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热爱木偶戏的艺术家纷纷自购箱具,成立私人剧团,活跃在城市与农村,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灵台唢呐
灵台唢呐传承人姚九录 李晓明 摄
灵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秦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灵台唢呐,最早出现在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庆祝典礼等场合。由半职业农民组成鼓乐班子演奏。
灵台唢呐班子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灵台人过事(指红、白喜事)最讲究的是请全班子。所谓全班子,即人数由6~8人组成,由两支唢呐吹奏,伴以堂鼓、钧锣、小锣各一面,钹、小钗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唢呐领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锣、小钗等组班演奏的。一般乐队成员都会演奏两件以上的乐器,可根据需要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随意调配。
灵台唢呐曲牌世代流传,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约有曲牌300多个。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委婉纤弱、有的情悲意哀、有的欢天喜地,如办喜事时奏红事曲牌;遇丧事时奏白事曲牌;娱乐时奏各种民间小调,如“绣荷包”、“珍珠倒卷帘”、“兰玉莲担水”、“纺线线”等。如今,在红白喜事中,人们还可听到由歌曲改编的新曲牌,如“东方红”、“军民大生产”、“社会主义好”、“五朵红花寄回来”、“十唱共产党”等。
曹丽珍剪纸
吊街村东坡社社火
乔元香的香包
周海静根雕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