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文化遗产保护】礼县春官歌演唱,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发布时间:2019-05-30 09:06:4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礼县春官歌演唱

曲艺


640.webp.jpg
礼县春官
以礼县龙林乡川坝河谷地区为流传中心
是广泛分布于礼县下四区的一种非常原始的说唱艺术。“礼县春官”本是“官方春官”在当地民间的派生、演化和流传,它结合本地方言土语、音乐歌谣及乡风民俗,经过漫长岁月的冶炼,而逐渐形成了“春官说唱”这一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春官“说春”起源

640.webp (1).jpg

       在礼县的许多地方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说春”起源:据说唐朝初年, 皇帝叫百姓把田地种好,多收粮食。专门封了一种 “春官”, 让他们到各地各户去送“节气表”( 即后来的春帖 )。每年“立冬”后,皇上将新一年的《节气表》,通过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后,逐级下传,传到各地后,各地方官再到地方的庙会举行“拜春”受,把《节气表》分发给各路春官,让春官通过“说春”的形式分给各家各户,广泛教会人们知道下一年的时令季气。“春官”们认为既然下农村送表,也该顺便说也吉祥话,便慢慢兴起“说春”之俗。农民见春官远路送来春帖,并笑逐颜开地进行说唱表演,也就酬谢点钱财或粮食、茶叶。毕竟朝廷的“春官”很少,走的地方不太多,一些聪明伶俐、能说善唱的民间艺人就自动翻印春帖,代替了朝廷的送春之官。“春官”由于常年游“说”,春官说词便熟烂于心,即兴编词且词义多为祝福之语,人们也就给“春官”施以钱财,到后来,春官词经历了音乐的孕育和发展,把《二十四节气表》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春官歌”这一民间说唱曲艺形式。

春官歌演唱的主要内容和活动路线

640.webp (2).jpg

        春官歌演唱的主要内容有农时节令类、吉祥喜庆类、婚丧嫁娶类、历史典故类、七十二行类、祝福祝寿类、劝人行善类、时政宣传类、揭露丑恶类等。

        春官的活动路线有这样的讲究:就是每年的“冬至”节前,总要由大家选举出来的优秀老春官主持,召集本地区的春官们开碰头大会,共同协商春官们今年的活动路线,一旦商定后,就不能乱走分配给别人的活动路线,谁若违反规定,就会受到谴责。


Chun Guan 春官随身所带相关器具
640.webp (3).jpg
主要有以下四种内容

一是木制春牛:春牛高175毫米,牛头至尾长155毫米,外形漆黑,牛背骑一仕女,牛蹄踩于木板之上,木板长120毫米,宽85毫米,厚12毫米。这是“春官”的主要标志。

二是褡裢,又叫二九:多用白色或蓝色土布制成,形似口袋,中间开缝,开缝处搭于肩上。是春官用来装粮食和其它物品的。

三是春帖(即春历):它是用原始木板刻制印刷而成的,分红、黄两种。黄色春帖较小,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农历十月又称小阳春,此时春官上门说春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说唱内容,告诉农人来年的时序节令和气候特征,送上黄色春帖。

四是送喜防身杨木棍一根,该棍又名为蒙古棒,也称戳丧棒,用周身长满疙瘩、奇形怪状的树木制成,漆黑,此棒一可探 路,二可打狗防身。春官不能将此棒带进主家室内,只可立在堂门外边,春官走后主人家的邪气、晦气就会随棒带走,主人家就会万事大吉。

        2008年,礼县春官歌演唱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潘各信、王占清。

资料提供:礼县文体广局非遗办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