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说唱:黄土地上遗落的明珠
南梁说唱是根植于华池以及周遍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文化,是民间艺人采用方言,怀抱琵琶或三弦,自弹自唱、说唱结合讲述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其主要特色是唱词通俗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曲以陇东道情与华池民歌为基调,吸收陕北信天游旋律,激昂粗犷,富于变化。主要流传于华池、环县、合水,以及陕西省的定边、吴起、志丹等地,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从源头上讲,南梁说唱可以说是陕北说书的延续和发展。陕北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流传到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榆林府志·文艺志》),这说明陕北说书在二百年前就已经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说书内容已经很繁盛,出现了刘麻子、张信等在当地较有名气的说书艺人,再经过师徒传承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初,以韩起祥、张俊功为代表的新一代说书艺人对陕北说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使其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世纪20年代,陕北说书随陕北移民流传到华池南梁、林镇一带 ,其说唱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艺人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和民间小调,有的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这样逐渐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覆盖周边各县的一种新的曲艺表演形式,因为其在表演过程中有说有唱,说唱相间,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南梁说唱”。1934年,南梁建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后,南梁说唱增多了穷苦人民闹革命、盼翻身的内容,这一时期,南梁说唱已成为弘扬老区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据当地人回忆,1934年至“文革”期间,到处都能看到说唱艺人的表演,并且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作品。“文革”的十年中,南梁说唱在样板戏的冲击下出现衰退,没有出现新的说唱作品。“文革”结束后,南梁说唱恢复了一些传统的段子,又逐渐兴盛起来。据当地说唱艺人郭连平回忆道:“包产到户那会最稀罕,许了口愿的就还口愿,没有口愿的就说书。”可见当时南梁说唱作为农村不多的音乐娱乐活动,为广大的群众提供过多姿多彩的艺术生活。
岁月更替,南梁说唱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几经沧桑,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濒危。由于从事说唱传承保护及其研究的专业人员极其缺乏,不能从理论上、氛围上形成有效的保护,许多唱词已失传。本世纪初,作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之一,南梁说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保护。2005年,华池县专门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广场设立专供南梁说唱演出的场所,政府也对南梁的说唱艺人进行了造册登记。当地民间艺人说:“现在虽然没有以前兴盛,可是在有些地方还是喜欢离不了。每个庄头都有庙,年年都要有庙会,年年都要办。”现今的南梁说唱在唱词上新编了很多关于农村人民生活富裕、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等符合社会潮流的新内容。
其实,南梁说唱最早是盲人的一种求生手段,是他们为讨人高兴即兴说出的吉庆话,后经口耳相传,慢慢组合成较长的书词。无论是说唱传统故事,还是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南梁说唱都以教化育人、惩恶扬善为基本内容,体现劳动人民热爱家园、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随着越来越多的明眼人加入说唱队伍,使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形式日臻完美并发扬光大,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笔者在南梁一带与当地说唱艺人访谈中得知,每逢庙会赶集,节庆活动,招降纳福,农村家庭中的红白喜事,说唱艺人都经常受邀参加表演。说唱艺人也能根据不同事件,即兴演唱。这些唱词中既有对事主完满幸福家庭的祝愿,也有要宣扬高尚思想的训导。可见,南梁说唱与家庭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成为了特定民俗生活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张颖奎和郭连平是华池一带较有名气的南梁说唱艺人,他们平时以务农为主,只有农闲时受邀参加各种活动。据两位讲述,师傅马忠良是当时说唱最好的艺人,师傅唱一遍,徒弟们就要记下来,回去琢磨它。对于“五音”的弹奏是最难学的,由于不识谱他们要记下旋律,在乐器上一遍遍地练习。而最初学习时,没有高超的水平,唱词也是要硬背下来的。如今两位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说唱艺人,当笔者作为听众欣赏两位的表演时,可以深切感受到这门民间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据调查,从事南梁说唱演出的基本上是民间艺人,主要活动在农村。由于受地理环境、方言语音、生活习俗、师承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演唱风格各有不同,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如:根据作用和功能不同区分为“平安书”和“故事书”;根据演出场所不同区分为家书、庙会书、舞台书;根据伴奏乐器不同区分为“琵琶书”和“三弦书”;根据唱腔不同区分为梅花调、靠山调、平调等等。这些流派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使南梁说唱形式活泼、丰富多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南梁说唱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取得长足发展,涌现出了陈士万、张颖奎、孙健、卢德宏、王振旗、郝崇军、李文军等一大批代表性传承人和《红色颂》、《赞华池》、《双联架起幸福桥》等优秀说唱节目,南梁说唱不仅唱响民间,也越来越多地登台亮相于大雅之堂,参加了历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甘肃·南梁红色旅游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等大型节庆演出活动,并多次在省市调演中获奖。2006年9月,南梁说唱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 6月,陈士万、张颖奎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1月,陈士万、张颖奎、孙健成为第一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7月,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县城双塔森林公园分别成立了张颖奎南梁说唱传习所和陈士万南梁说唱传习所。目前,县内有十多支南梁说唱团队活跃在乡村庙会、农家院舍和各类演艺中,在当地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