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17 15:00:0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来源;华池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华池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柔远、悦乐、元城、城壕、五蛟、怀安、乔川、白马、王嘴子、上里塬、桥河、紫坊、山庄、南梁、林镇等15个乡(镇)。华池属于黄土高原腹地残塬丘陵沟壑区,窑洞属于中国窑洞的陇东窑洞区。它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后经上百万年的发展变化,由穴居变成独特的窑洞。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

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便选择这里为落脚之地。他们利用黄土特殊的地质结构取穴构屋,建设窑洞村落,发展农牧业生产。远在夏商时期,周人先祖10多代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挖建的土窑洞遍布全县山塬谷地,密密层层,窑洞村庄鳞次栉比。《诗经》称其为“陶复陶穴”,并有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璮父就依穴居住,此穴就是窑洞之先躯。陶穴,即下沉式的地坑庄院;复穴,即坡崖半敞式庄院。西汉时,窑洞的造型发展和内部设置更适合人们居住,比如烟囱、灶台都很讲究,利风利烟,窑洞内不再被烟尘熏染。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各个窑洞作用也有了分工,就一个窑洞家庭讲,有客屋窑、灶房窑、畜圈窑、放柴窑等。修窑庄一般在避风向阳地方修建,避湿就干,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舒适、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高大的围墙将一群窑洞围了起来。华池县窑洞星罗棋布,多达10万孔,占居民住宅的9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人开始走出窑洞,修建砖瓦房。但是在全县还有将近95%的农民仍然住在窑洞里,迷恋窑洞生活。

窑洞庄基种类很多,有方面庄、罗圈庄,窑洞有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包括方面庄和罗圈庄,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城墙,利用崖势,先将崖面修齐,然后修庄挖窑,窑洞孔数依《易经》阳数为依据,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只以上的。这种窑洞是华池最为普遍的一种窑洞。

地坑院窑:这种窑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巷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但由于消耗人力、财力较大,华池不太常见。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四方石块或砖块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的人还在上面盖上青瓦,外看象房,内看是窑,这类窑洞越来越常见。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种,如为防盗,有正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将窑膀加宽四五寸,叫做炕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置中间者叫正窑或客窑,两边的叫边窑,还有厨窑、羊窑、牛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