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甘南民俗——插箭节

发布时间:2019-06-19 16:53:28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行在草原之上,一片苍茫中耸立一座箭台,“龙达”被撒向空中又飘落,人们围着箭台高呼“拉嘉罗”,再将箭类武器献给神灵求得庇佑……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长久以来生存的基本准则,而位于甘青川的广大藏区,远离海洋,海拔极高,山峦起伏,祭拜山神是他们自古以来所传承的习俗,以之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而插箭节就是由藏族古老的山神崇拜仪式演变而来的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信仰习俗。

插箭节是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由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在远古时代,当藏族社会由采集、捕猎阶段进入到农牧业经济后、人的力量已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人们开始由对动物等的图腾崇拜,转到对人类自己身上。部落祖先中那些最强悍的英雄,逐渐被人们奉为可驱逐一切"魔鬼"、灾祸、主宰人生死的"保护神"。藏族先民信奉的"保护神",主要是"赞神、"敌神"(战神)、"阳神"(男神)等等。在藏区普通保留的插箭节仪式,实际上就祭祀是、祈求"保护神"保护的仪式。

东部藏区特别是安多地区,各个部落、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的保护神。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神是与众生命运息息相关、关系部落生死前途的救世主。因此,各部落对保护神的供奉十分丰厚。在供品中,箭镞便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一意识促成了甘青川一带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插箭节的产生。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英勇的将领战死疆场,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就地立山为神,并把他佩戴的箭插在山顶,以示祭奠,并盼他的亡灵保佑百姓平安。每年前去祭奠山神的人们,都要为"保护山神"准备守护神山的兵器——箭,用它去和妖魔鬼怪作战,来保护当地的人民。久而久之,人们把五彩神箭作为供奉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插箭节"的名称。

某一部落、地域、村庄的"保护神",均设在这一地域最高的山巅或扼守交通要冲的山垭隘口上。人们以五彩的箭垛作为供奉的象征,每年为这些"保护神"举行供奉仪式--插换新的彩箭。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意义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时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因为是与战争相关的节日,所以女人都是不被允许参加的。

插箭节没有固定的日期,由部落按宗教方式择定。临近插箭活动日,人们就积极准备箭杆,印经旗,做箭羽,拌煨桑物(用炒熟的青稞面、糌粑、酥油、糖果、酒、鲜奶、窝奶等食物以及"桑周"等,合拌而成),摘柏枝,印"隆达"等。插箭前一天将箭做好,箭杆根部削成箭头状,顶部绑柏枝,柏枝下面扎有三棱式彩色木板质箭羽,下面再缠哈达或彩布条、羊毛之类。其形状似箭又像杼子,箭羽上绘有宝珠、白螺、吉祥轮等图案。

插箭之日,清晨,每户派出壮年男子(没有壮年男子的,少年亦可)骑马聚到山头的箭垛前。当参加插箭的人们到齐后,便开始煨桑,拉开了整个插箭活动的序幕。随即念"桑义",同声高呼"拉加罗",意为"天神战胜了"。

据说33天之主帝释的部下天神和非天主金曜的部下为争夺如意树上的果实而连年征战,若非无得逞,将有毁灭世界乃宇宙的危险,牧人们高呼此口号以声援天神。在一片响彻云霄的欢呼、鸣炮、螺号声中,插箭节的仪式便正式开始了,威武的男子们骑着骏马、手中高擎各家早已准备好的彩箭,自左向右绕箭垛三周,箭翎是用柏枝削尖,绑以羽翅、羊毛结,并以水彩绘以云景等图案,箭上挂彩色绫缎。活佛、寺院、头人的彩箭,高大气派,彩绘扎制得也十分讲究。其他农、牧民家庭按各自的经济能力制作,每户均有一只。

待两支最长的公用箭(一支属大活佛、一支属村庄)插完后,再蜂拥而上,插个人的箭。箭都插齐,再用细长的羊毛线将箭堆缠牢。之后,便到离插箭处较远的插旗地点,煨桑、插旗,然后扬"隆达"。"隆达"意即风马,四角印有虎、狮、鹏、龙四物。其含意是:好运像腾空而驰的骏马,威震山河的猛虎,咆哮如雷的山狮,展翅千里的大鹏,独霸长空的玉龙一样亨通。一时间,乘风而飘的隆达像雪花般飞满天空,飘满山岗。

共同祈求山神使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温馨提醒

1  夏河县平均海拔2900米,请带好抗高反药物(如红景天等)。

2  夏河县旅游交通便利,距省会兰州265公里,王达公路(王格尔塘—达久滩)与纵贯甘南的213国道相接,其中王格尔塘经拉卜楞寺至桑科草原为二级公路,桑科草原至达久滩为三级公路。夏河机场已建成并已投入使用。

3  夏河县宾馆较多,比较好的有民航大酒店、王府饭店、拉卜楞宾馆等。

4  参与者应尊重目的地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和风土人情。若要拍摄寺庙或朝拜者,宜先征询一下,避免发生争执或对他人造成不敬。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