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陇南非遗 · 第5期】康县锣鼓草

发布时间:2019-06-21 15:13:4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陇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西和乞巧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白马池哥昼三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西和乞巧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当号子、河池小曲、竹蓝寨泥塑、陇南影子腔、礼县、西和春官歌演唱、盐官制盐工艺、豆坪唢呐、康县木笼歌、康南毛山歌、锣鼓草、玉垒花灯戏、寺台造纸术、武都木雕、栗玉砚、角弓咂竿子酒、三仓灯戏、宕昌羌傩舞、陇南高山剧19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185项,各县(区)经县(区)政府批准的进入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365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7名。

西汉水旁,乞巧女儿虔诚祈盼;

白马河畔,池哥池母笑语欢歌。

米仓山麓,朴素酣畅的表达天地回响;

康南林间,悠扬缠绵的倾诉一表衷肠。

……

在陇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寄托着更美更好的希望。

从今天开始,文化陇南开设《陇南非遗》专栏,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留给陇南的独特印记,一起感受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我们将带大家走近陇南非遗,走进淳朴、奋进、欢乐、和谐的魅力陇南。



陇南康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锣鼓草又叫“打锣鼓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将互助合作的劳动方式与歌唱融为一体,以此消灭农田草荒的一种劳动习俗。2008年6月,康南锣鼓草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康县康南地广人稀,农田草荒严重,为争取丰收,人们在生活和长期的劳动中,把生活中的敲锣打鼓、喜庆欢乐的场面与劳动号子相结合,久而久之,民间出现了在田间地头大家集体劳动时,按锣鼓节奏,边演唱、边劳动、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欢快高效的一种极具地域特征的劳动习俗——打锣鼓草。

打锣鼓草是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唱锣鼓草歌,大家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干活边唱歌薅草,表演形式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安五方、说正方、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曲目有《牧牛打虎》、《八仙图》、《十二枝花》等,节拍有:九拍、十二拍、花拍子几种。唱词分五字、七字、十字等。薅草时整片推进,一面山自下而上,不论遇上那一户都要依次向前,薅完为止,体现了山里人友善共处,帮贫济困的纯朴民风。同时,群众还可以在锣鼓草的欢乐中得到愉悦的享受,从而驱散疲劳,鼓舞劳动干劲,提高劳动效率。

锣鼓草的乐器主要为锣和鼓,编排成形,上舞台表演节目时,需加入其他打击类乐器。锣鼓草歌演唱者可以按照固定的唱本唱,也可以根据环境情景的变化,现编现唱,歌词通俗易懂,富有诗意,情趣横生。


康县锣鼓草

随着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群众对锣鼓草演唱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很多年轻人不愿学唱。特别是近年来康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和劳务输出,在家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集体劳作的方式逐渐被零散的劳作代替,唱锣鼓草的人越来越少,锣鼓草活动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锣鼓草以口头传唱,没有经过专业整理,特别是目前一些颇有造诣的锣鼓草乐手平均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有的绝技难以传承,而年轻的乐手,很少有技艺高深的,据统计康南现有演唱锣鼓草者仅有百余人,出现频危状况。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康县当地对康南锣鼓草保护工作做了部署,成立了有专业人员参与的康南锣鼓草保护领导小组,安排专业人员对康南锣鼓草演唱曲谱,进行了实地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就锣鼓草的保护工作,在康南各乡镇建立一个民俗文化保护村,成立一个锣鼓草演唱队,从人员培训、演奏水平、演出道具等方面提高锣鼓草艺术档次;并在康南各乡镇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彻底摸清康南锣鼓草的历史沿革,以及表演表式,乐手、乐曲等全部状况,并建档保存。如今,康南锣鼓草已列为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康南锣鼓草,作为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喜爱。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各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康县锣鼓草,既是一种劳动方式,又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千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保留了古代劳动活动中的音乐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发掘、抢救康南锣鼓草,对其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的特征加以保护,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我国民间音乐,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