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唢呐声里的坚持与传承
唢呐,俗称“吹响”,是我县民间流行的鼓吹乐,来源已久,在民间非常盛行。唢呐表演内容喜庆、动作活泼、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和过年过节及庆典活动都需要“吹响”。民勤唢呐艺术2008年6月入录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属传统音乐类。
潘竟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代表性传承人。他吹唢呐有30年了,至今已经在各类场合进行了上万场的表演。潘竟瑞的唢呐演奏植根于民间民俗文化,以传统民勤唢呐曲牌为基础,以乡村生活为内容,不断革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在演奏时非常讲究用口和气息变化,通过发挥换气功能,顺利表现演奏时节奏快慢的衔接和变化。他演奏的唢呐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技巧丰富,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符合民勤人民艰苦卓绝、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潘竟瑞在研究表演技艺的同时,也一直重视对唢呐艺术的传承,开办了唢呐演奏技艺传承班,还通过“快手直播”、“微信群”为唢呐艺术爱好者上课授艺。他们常年活跃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上,已成为我县民间唢呐演奏的中坚力量。
民勤唢呐根据不同的场景分为“甜音”和“苦音”两大类。其“甜音”多用于指乔迁新居、开张庆典、婚嫁、宴席、寿诞喜庆、考取功名、官运亨通、添丁加口等,当主人把“吹响”择吉日邀请到时,按照规模、档次、家庭经济状况,指定演奏精选曲牌。吹奏时,节奏明快、高吭、洪亮,场景欢乐,激越祥和、喜庆,增添无尽的欢乐气氛。(加点现场唢呐声)“苦音”多用于丧葬仪式和在民勤小曲戏悲伤的气氛中,吹奏时把曲牌用得低沉、郁闷、悲切、哀痛,哀婉悲怆,听后令人泪流涕泗,唤起人们思念之情,悲伤之情无法克制,气氛显得庄严、肃穆.
民勤唢呐起源于明代,成熟、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到当代仍然盛行。唢呐曲牌众多,非常丰富,代表曲目就有80多个,如《过江》、《大开门》等曲目,为当地独有曲目。曲目之众多,在甘肃乃至全国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