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临洮花儿,一朵独具特色的文艺奇葩

发布时间:2019-06-24 14:31: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陇上非遗

03-3014:26

“临洮花儿”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主要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在回族、东乡、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中盛行。“临洮花儿”来源于10至13世纪时的“洮岷花儿”,在17至19世纪时达到鼎盛,演唱者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规模。2008年,“临洮花儿”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据史料载,公元1072年(宋神宗五年)至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王韶两次开拓熙河,升镇洮军为熙州(在临洮境内),并建置熙河路,他向朝廷所上奏折中有“蕃酋女子联袂围绕汉官踏歌”之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所述演唱形式酷似“洮岷花儿”特征,地点也在临洮,证明“临洮花儿”至少在当时已经产生。明代才子解缙被贬谪河州途经洮河时所作的《寓河州》一诗中写道:“春风一夜冰桥折,霹雳声如百面雷。亦有渔人捕鱼者,短歌微送月明归。”

“临洮花儿”在南片的衙下、南屏、玉井等乡镇流行,演唱曲调为“莲花山令”(亦称两莲儿),演唱方式是分两组搭班对唱,每组三至五人,有一人负责编词、协调、组织等工作,叫做“串班长”。一首花儿每人轮流唱一句,最后以合唱“花哟,两莲儿”结束。也有一个人唱完一首花儿的,但那需要很好的音域和娴熟的换气方法,否则很难一气呵成。全县有大大小小26个花儿会。如紫松山、石头豁岘、马花梁等花儿会上,还有马莲绳拦路、敬酒告别等饶有趣味的经典场面。

临洮由于处在汉、回、藏等多民族交汇地,洮岷花儿与河州花儿相互影响、交融所衍生的双套花儿曲工词美,别具风韵,使得“临洮花儿”成为西北高原上一朵独具特色的文艺奇葩。 “临洮花儿会”会场规模大、时间跨度长,最早的从农历三月二十八开始,最迟的到农历九月十六结束,历时将近半年之久。在这些花儿会中,规模最大的是紫松山、油磨滩、张家寺滩、骒马沟等花儿会,不仅县内群众参加,而且也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游人、歌手、客商、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可达五、六万人之多。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