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陇原记忆:透过泛黄剧本 倾听老秦声

发布时间:2019-06-25 15:55:31  作者:张子艺  来源: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   浏览次数: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热闹而喧嚣的庙会上,最人头攒动的地方,必定是戏楼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戏楼的帐幔上,似乎来自另一个时代。笔架山下文运昌,娃娃们都会唱秦腔。在秦音、秦声古韵浸润下的陇原儿女,都已经习惯在欢乐、哀伤时吼上几句秦腔。

  今年三月的一天,平凉著名戏剧专家麻泥浪来到中国秦腔博物馆,拿出了他珍藏已久、纸张已变色泛黄的一叠剧本,我省著名戏剧专家、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负责人李智见之眼前一亮,小心翼翼地拿起这本名为《蛟龙驹》的剧本开始翻阅……泛黄的秦腔剧本,承载着秦腔在甘肃传承、发展的历史盛景。

  弥足珍贵

  一部泛黄的秦腔剧本

  三月的兰州,春寒料峭。

  有一天,平凉著名戏剧专家麻泥浪来到中国秦腔博物馆后,将他珍藏已久、纸张已变色泛黄的一叠剧本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我省著名戏剧专家、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负责人李智顿时眼前一亮,连忙绕过桌子,同样小心翼翼地拿起《蛟龙驹》剧本开始翻阅。

  《蛟龙驹》又名《飞龙凤》、《忠烈图》。讲述了晋成帝临崩,皇后产下太子,后遭奸人所害,太子最后登基的故事。短短数余字,浓缩了几乎所有秦腔戏剧故事中的主线——无论过程多么的曲折艰辛,到最后,都可以获得美好的大团结。这也与中国文学著作中大量出现的喜剧结局类似,艺术,总在某个时空不谋而合。

  麻泥浪此次捐献给中国秦腔博物馆的剧本都是他在工作之余和民间秦腔老艺人接触的过程中,根据老艺人们的口述整理而来的,这种记载方式,在戏剧界称为“腹本”。据《秦腔词典》记载,目前各地收藏的《蛟龙驹》都为木刻、铅印本,惟有麻泥浪捐赠的《蛟龙驹》来自于民间草根艺人口述而成,因此弥足珍贵。

  “在秦腔老艺人大量老去的情况下,麻泥浪可以说对秦腔‘腹本’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李智意味深长的用了“抢救”这一词汇。“最早活跃在秦腔舞台上的那批艺人们逐渐离开人世,他们曾经的唱词、桥段都没有留下来,比如说我省有两个很有名的丑角王敬乐和靖世堂,有部名为《小考文》的戏只有他们曾经演过,能够回忆起里面的台词。去年我们已经约好到他俩家里去根据他们的口述整理出这部戏的剧本,但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做这项工作,他们就已经先后去世,成了永远的遗憾。”

  历史盛景

  秦地“一半是秦声”

  甘肃、陕西一带古称“秦地”,秦是历史的概念也是地理的范畴,根据我省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秦人的祖先曾在甘肃繁衍生息过,东迁之后才在咸阳建立过秦国。

  秦腔,秦人之腔,是源于古代秦地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逐渐形成。诞生于秦地的秦腔,以壮怀激烈、慷慨悲歌、幽怨凄苦、悲壮豪放的美学特征为西北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所钟爱。

  秦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李白有诗“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后来有专家发现明万历(1537年~1620年)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唱“西秦腔二犯”一调,这也是在史料中首次发现“秦腔”一词。由此大部分戏剧专家推断:秦腔最迟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形成了。近年来,我省青年戏曲专家陈岚经过多年的查证追寻,提出了秦腔在明朝初期就已形成的观点。

  陈岚说:“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陕西凤翔县(凤翔曾是西府秦腔演出盛地)民间艺人收藏的四幅明正德年间的戏剧人物年画。这些年画都是以戏曲为题材的,如《回荆州》、年画中人物的脸谱和服饰,与戏剧舞台上演员们所勾画的脸谱和穿着大同小异。像《回荆州》这样的大场面,情节生动、故事动人的戏,绝非在短期内形成,必有几代艺人的积累、完善、传授方可。这说明在明初已具备演一定规模的剧目了。”说明早在明代初期开始,秦腔就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被西北的老百姓所认可。

  到了明末清初,秦腔突然成为戏剧盟主,向东流传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事实上,这种夸张为“吼”的古老剧种,曾对中国各个剧种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于秦腔在明末广泛流传所造成的。相传李自成的起义军中都带着秦腔戏班子,每到一地,秦腔表演就成为起义军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推移,起义军们在当地繁衍生息,秦腔这一表演艺术也随之在各地广泛流传。此外,秦腔还随着西北商人的脚印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清中叶时,秦腔作为“花部”代表剧种与当时雄踞剧坛的昆剧(史称雅部)进行,这就是中外戏剧史上的“中国戏曲的花雅之争”。花雅之争使秦腔居于戏坛盟主,并使民间戏曲取代雅部的昆剧在中国戏剧文化的地位。花雅之争的花部领军人,就是名满天下的名伶魏长生。魏长生堪称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他的演唱活动有力证明了秦腔在中国戏曲历史地位和对其他剧种的巨大影响。

  往昔繁荣

  飘荡在秦韵中的钟爱

  “只要能把秦腔看,哪怕三天不吃饭。”西北人表达出对本土戏曲深入骨髓的热爱。

  兰州民国初年曾有一个关于“金城四绝”的段子,“牙古子的包子,马保子的面(牛肉面),福保子的生净,八娃子的旦。”这个段子中的牙古子、马保子、福保子、八娃子都是兰州家喻户晓的驰名人物。其中福保子是兰州著名的秦腔生净耿忠义,八娃子是著名的旦角演员史玉卿。以马保子作为创始人的兰州牛肉面现在已经风靡全国,成为兰州对外的一个品牌。将这四者并列称之,可以看出当时秦腔演员群众基础之深地位之高。

  秦腔兴盛时期,老百姓对秦腔演员的钟爱,已经融化到百姓生活中去了,“赶快关门上锁,别耽误了《德娃走雪》”、“宁看耿家的《打碗》,天塌下来不管。”几个俚语,既表现了演员们的表演之精湛,又体现了西北儿女们豪迈爽朗的个性特征。

位于河西走廊的武威,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秦腔的故事:当地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旦角,人们都叫他王旦旦。当地许多大姑娘、小媳妇都非常迷恋他,迷恋到什么程度呢?有个刚过门不久的媳妇,看了王旦旦的几场戏后,吃饭想着他、走路想着他,甚至有一次请示婆婆和几升面的时候脱口而出:“妈,活几升王旦旦?”话一出口,这个小媳妇就意识到说错话了,她又羞又急,竟然跑出门跳河了。这个故事从侧面说明了秦腔艺术曾经在当地的兴盛和繁荣。

  焕发生机

  秦腔“吼”出的呼声

  随着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文艺市场,秦腔艺术曾有衰落之势,年轻人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一样奔放的快节奏,女士们沉迷于韩剧的细腻与委婉中。加之老一辈秦腔名家谢世,秦腔戏园子破败,服饰道具没有及时更新,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秦腔这门艺术目前面临人才流失、艺术质量下滑的局面,老中青传帮带的传承已经断代,其保护和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李智表示,“戏剧要繁荣,一定要多演出,现在正因为演出太少,秦腔才会逐渐被人淡忘。秦腔最盛时,兰州有近百座演出秦腔的场所,大多修建在比较繁华的地方。我认为,城市建筑中应该有剧院的容身之地,比如当下流行的电影院设置在商场中的做法,我们剧院也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来推动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

  兰州是秦腔的沃土,秦腔是兰州的声韵,2005年,兰州市被中国剧协命名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随后,中国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紧锣密鼓地开始行动。

  “我们目前做的工作首先就是抢救剧目,征集民间爱好者手中保存的剧本、抄录整理老艺人腹中的剧本和寻找官方文化机构保存的剧本。”李智介绍了兰州市文化部门为秦腔保护做的主要工作。除了征集剧本之外,筹备办公室还面向社会征集到了大量秦腔前辈留下的文物。

  2010年,中国秦腔博物馆落户兰州,这对于研究秦腔这一古老剧种、探寻西部文化的渊源、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实际上,从中国秦腔博物馆筹备之日起,诸多老一辈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就纷纷将毕生珍藏和家传的秦腔剧本、服饰等戏剧文物捐赠给该馆。近年来,秦腔博物馆相继征集到明清时用过的板胡、古老的宫商角徵羽琴谱等珍贵秦腔文物。

  令人欣喜的是,对民族戏剧的保护与开发行动已经展开,弥漫在人们心头的秦腔古韵正愈加浓烈。植根于甘肃深厚历史文化土壤的秦腔艺术,正在它古老的声韵中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