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宕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宕羌傩舞

发布时间:2019-06-26 10:32: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宕羌傩舞又名“凶猛舞”源于宕昌古老羌藏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由祭傩发展而成,是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属傩文化的一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宕昌“木家”藏族是南北朝时期宕昌羌的后裔。

宕羌傩舞发祥地——官鹅沟鹿仁村

宕羌傩舞活动主要分布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立界村、阴坪村以及新城子藏族乡新坪村及周边少数村落地区,宕羌傩舞的分布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差异,城关镇官鹅沟鹿仁村的“傩舞”既有代表性又具有综合性。

宕羌傩舞发祥地——官鹅沟鹿仁廊桥

“宕羌傩舞”是木家藏族男性舞蹈,当地俗称“脑后吼”。

宕羌傩舞活动场面之一

宕羌傩舞活动场面之二

整个舞蹈演出由15人组成,其中乐队5人,舞蹈演员10人。领舞者的属相必须和当年的属相相同。

宕羌傩舞活动场面之三

舞蹈的队形排列按人物顺序,领舞者称老大为“贡巴”,老二名“苟巴、笨笨”,,老三、老四、老五各披戴五官佛,手拿骨卦、碟铃和牛角喇叭,后边5人头戴“牛头马面”木雕面具,反穿皮袄,腰间系一颗大铜铃,双手持木刀。

宕羌傩舞活动场面之四

舞蹈的动作特征是以腿部为主,上身前俯,双手握刀,双腿屈膝形成半屈蹲状,随着节拍,双腿屈膝抬脚拧身,连续循环,组成一组舞蹈。

宕羌傩舞道具之—:皮鼓与法器

道具有皮鼓、牛角喇叭、铜乐器、五官佛像面具、熊皮、雕铃帽、锦鸡羽毛装饰的毡帽、皮袄、绸缎长衫、木制大刀等兵器多件。

宕羌傩舞道具之二:皮鼓与法器

宕羌傩舞是木家藏族人民在官鹅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婚姻丧葬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宕羌傩舞道具之三:皮鼓与法器

宕羌傩舞揉入了苯教、藏传佛教,汉族宗教的文化思想。具有三教合一,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头绪发展趋向的艺术特征。

来源/宕昌发布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