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马衔山秧歌是活态的“百科全书”

发布时间:2019-06-27 15:06:3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陇上非遗

04-0616:00

马衔山秧歌是兰州的汉族民俗舞蹈,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衔山秧歌主要流传在甘肃兰州市的榆中县马衔山一带,涉及80多个村落4万多人口,保存了马衔山原生态秧歌古朴而独特的风格。

马衔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湿润、林木丛生,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这里因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从而保存了马衔山原生态秧歌古朴而独特的风格。马衔山秧歌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和手抄唱本形式流传,其年代尚不可考。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原为北宋的军中歌舞,在当时的甘肃陕西一带,与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

马衔山原生态秧歌由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扮演姑娘队和窑婆队,一般由20—60人组成。在筒子鼓和胡琴、笛子等民乐的伴奏下,以唱为主,边唱边舞,在表演时借鉴或模拟古代战阵、仪仗队、生产活动及动植物形象等,动作轻巧沉稳,柔美大方。唱词内容丰富,集群众性、多样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是反映当地民众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现在虽然青年女性也参加表演,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口头传承方式、以手抄本记谱、记词的马衔山原生态秧歌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导致每年春节组织社火演出愈来愈难,秧歌表演次数减少,传唱秧歌的“好家”年龄偏大,濒危状况严重。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