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榆中太符灯舞,张扬民众淳朴的个性 陇上非遗

发布时间:2019-06-27 15:10:53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陇上非遗

03-2920:00

“太符灯舞”是流传于甘肃省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村的一种舞蹈,一般用于民间社火表演。太符灯舞借用《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借助由“虎符”演变而来的“太符”为象征,与当地春节社火里的“花灯”相融合,植入民众“驱除邪魔、保佑平安”的朴素愿望,张扬西部劳动人民剽悍与淳朴的个性。

太符又称“虎符”,是古代君主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用的一种信物。太符灯舞中的表演者一手持符,一手持灯。所持符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铁铸碟形器物,上部则为一壶盖状的铁器,重量轻于下部。两个碟形器物上下合扣,中间留有拇指宽窄的缝隙,里面有一个铁杖,上下铁盖用一根不到一尺的木柄相连接,代表“令”,以示驱除邪恶,呈显吉祥。花灯,是一个六面体灯笼,上大下小,敞口。上部隆起,形成穹顶,穹顶四角饰以四朵彩色纸花。

演员上场后,右手执太符代表威猛和正气;左手执花灯,代表喜庆和祝福。只见他们身体前倾,做出弓箭步的动作,然后在吸腿跳步之时,向内旋半拍,脚触地的瞬间,右手的“虎符”从体前上举,左手的花灯同时向后远伸,右手“虎符”摇动。这样的动作向东南西北方各做一次,称之为“破四门”。

“太符灯舞”源自于《封神演义》,在清朝道光年间,由当时一个祖籍河州的张文理(1821年至1911年)传授。张文理当时因家境困难,流落兰州打工度日。后略有积蓄,便在当时兰州东岗镇桃树坪以南的马家山开垦种地,渐成村落。为了不受附近大户的欺负,张文理根据《封神演义》的故事,在社火鼓队里创编了“太符灯舞”,以此来指挥鼓队表演,在当地名声大噪,被兰州人称为“皋兰山上的神鼓”。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