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北乡秧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北乡秧歌
河州北乡秧歌,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社火”。因我县的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素有“河州北乡”之称,故名河州北乡秧歌。
关于秧歌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经常交战,齐强而鲁弱。一次,齐国兵临鲁国城下,鲁国的王侯将相及亲眷被困城中。眼看粮草已绝,出城无望。鲁君召集文臣武将共谋出城大计。于是,鲁国王侯将相、家眷一行装扮成各种角色,敲锣打鼓,一路表演,终得出城。齐国守城将士感到新鲜好玩,争相围拢观看,便将守城之事忘得一干二净。鲁国因此得以保存精锐,反戈一击,将齐国打败。为纪念这次突围成功,每逢春节,鲁人便玩起社火,借以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北乡人的祖先多为北方移民,便将故土风俗带入北乡,与当地跳会形式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秧歌队伍,并在春节期间上演,一是为春节增添喜庆欢乐气氛,二是庆祝旧年丰收,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驱祸增福,并联谊向邻村送太平,共同庆祝佳节。
河州北乡秧歌既吸取了傩的舞蹈动作和驱疫除邪的内容,又是古老社火的传承。它既继承了古代社火的祀神内容,又继承了“民间鼓乐”及“行歌”、“社舞”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乡秧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扮演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历朝历代广为传颂的英雄,如关公、张飞、赵云及梁山泊好汉等,同时也有神话人物,如财宝神、八仙、观音菩萨、孙悟空、猪八戒等,还有土生土长的庄稼人等。在表演中,人们还加入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财宝神、鞭子手、太傅、武将、太平鼓、蜡花、扳旱船、庄稼人、窜马、货郎、摇婆、狮子、舞龙、旗手等歌舞形式,并配有号子、锁呐、锣、钹、铙、三弦、二胡、笛子等乐器。演唱内容除财宝神、秧歌曲外,诸如《十盏灯》《扳船歌》等,有数十种之多。唱词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英雄人物、民间故事,以及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其角色齐全,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节目数量繁多,艺术风格与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观念、欣赏趣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河州北乡秧歌的规模人数根据村的大小,一般80至150人不等,是有着严密组织的临时大型文艺活动团体。秧歌队出行,亲戚好友备饯,观者如堵,拥街塞巷。财宝神送太平、喜话连天、音调高亢;摇婆妙话连珠、滑稽惹笑;太平鼓震耳欲聋;秧歌曲穿云渡水;太傅、武将、狮子、舞龙等舞技精湛。欢笑声、赞叹声、评论声响彻不断,其欢乐程度丝毫不亚于西方狂欢节。
秧歌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瓦灰、金、银等色,这是对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体现出其性格特征。一般来说,红色描写人物的赤胆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刚毅;黑色体现人物富有耿直忠正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性格奸诈,手段狠毒;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寓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指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以示其金面金身。丑角大都在鼻部周围涂抹小块白粉,谱式种类较少。
河州北乡秧歌从表演形式到内容,都反映了当地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它融音乐、舞蹈、歌唱、戏曲、武术表演于一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貌等息息相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是民俗文艺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
2007年6月,永靖县河州北乡秧歌入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侯奇志 苗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