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天天非遗丨情趣盎然的拉卜楞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19-07-01 09:50:3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拉卜楞民间舞蹈是夏河县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形式是广大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所以始终流传不衰。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拉卜楞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以拉卜楞镇的舞蹈最具典型,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因此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拉卜楞民间舞”。在20世纪40年代初,五世嘉木样时期,出现了拉卜楞民间舞的兴盛局面,使之盛誉骤增,名蜚甘、青、川藏区。

拉卜楞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无史料记载,尚存的出自解放前县政府的“拉卜楞情况调查”及“夏河县县志”对拉卜楞民间舞蹈均无一字之叙。解放后,也从未对此做过详细调查,故已无从查考。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

拉卜楞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灵活多便,有一定的程式,无道具,无统一服饰要求,参加表演的男女身着生活便服。一般讲究的是藏式长袍和藏式衬衣,腰系红绸腰带,脚穿藏式长筒靴,冬戴狐皮帽,夏戴礼帽。表演场地不拘,人数不限,大部分舞蹈男女均可参加。因人因地,可随意组织与各种场合相适宜的规模。拉卜楞民间舞蹈自始迄今无专门表演队伍,完全属当地藏族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活动。

拉卜楞民间舞蹈的动作丰富,舞姿绰约,已形成具有美学价值的左、顺、开、屈、颤、甩、俯七种特点。整齐一致,节奏性强的脚踏步,轻盈敏捷的翻身辗转,飘逸大放的抛袖甩臂构成拉卜楞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韵味。再加上表演者边唱边舞可谓是真正的“载歌载舞”,舞蹈场面又多是面面相观的圆圈式,感情交流聚成中心热点。每每表演起来都是兴趣盎然,欢悦异常。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