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非遗 · 第14期】河池小曲
2017-11-18星期六
人类数千年的繁衍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如果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是承载人类文明的筋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文明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陇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西和乞巧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白马池哥昼三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西和乞巧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当号子、河池小曲、竹蓝寨泥塑、陇南影子腔、礼县、西和春官歌演唱、盐官制盐工艺、豆坪唢呐、康县木笼歌、康南毛山歌、锣鼓草、玉垒花灯戏、寺台造纸术、武都木雕、栗玉砚、角弓咂竿子酒、三仓灯戏、宕昌羌傩舞、陇南高山剧19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185项,各县(区)经县(区)政府批准的进入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365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7名。
西汉水旁,乞巧女儿虔诚祈盼;
白马河畔,池哥池母笑语欢歌。
米仓山麓,朴素酣畅的表达天地回响;
康南林间,悠扬缠绵的倾诉一表衷肠。
……
在陇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寄托着更美更好的希望。
从今天开始,文化陇南开设《陇南非遗》专栏,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留给陇南的独特印记,一起感受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我们将带大家走近陇南非遗,走进淳朴、奋进、欢乐、和谐的魅力陇南。
陇南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交汇的金三角地带。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设河池县。徽县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河池小曲广为流传。2000年,徽县河池小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池小曲,又叫社火曲。是古老的徽县民间歌曲种类之一,并在徽县民歌中占据极大地比重。其内容丰富,曲目较多,词,曲较定型化,多有完整的演唱文学脚本,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在全县范围内乃至徽成盆地之两当、成县等地广泛流传。
河池小曲,因受地理位置和演唱者方言(如南部山区广元、汉中方言,北部山区的天水方言,东近两当的宝鸡方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音乐和演唱风格各不相同。
河池小曲可由一个人演唱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故事情节,也可由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完成表演。河池小曲,从曲式结构上看,多属分节歌形式。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帮唱等,多在公众场合以坐唱形式演唱。具有演唱自由,节奏整齐,抒情优美,表现力强等特点。河池小曲是流传于徽县及周边地区(主要为徽成两当盆地)的集歌、乐、舞为一体民间音乐形式。通常演唱是社火活动中的一个项目。
河池小曲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等文化艺术成分和表现形式。其基本体裁有叙咏歌、叙事歌。
河池小曲代表曲目有:《天官赐福》、《表朝》、《二十四孝》、《十里亭》《关公保皇嫂》、《赵匡胤送金妹》《踏雪寻梅》、《孙膑坐洞》、《王祥卧冰》、《刘海撒金钱》、《尹志打盐店》等。
河池小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题材内容广泛,唱词通俗,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浓郁,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它以说唱音乐或戏曲表现形式,塑造人物或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文风貌,讴歌当地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池小曲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自1958年徽县、成县、两当县合并期间河池小曲参加天水地区赴兰调演以来,徽县文艺工作者多次将其搬上舞台和参加省市比赛或调演,受到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