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獠牙特技表演

发布时间:2019-07-05 10:27:2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0 21:00:5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秦腔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剧种,它以其家底深厚、题材多样、个性鲜明而驰名于神州大地,并对我国戏曲发展、衍变有过重要影响.秦腔,既体现着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气质,广阔无垠的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又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大西北人民特有的性格特征、感情特色和审美情趣。



秦腔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剧种,它以其家底深厚、题材多样、个性鲜明而驰名于神州大地,并对我国戏曲发展、衍变有过重要影响.秦腔,既体现着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气质,广阔无垠的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又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大西北人民特有的性格特征、感情特色和审美情趣。

存在较早的高台戏剧班子是明代洪五年间成立的乐二秦剧团。清末明初在当地较为著名的秦腔民间班子有近十家。高台秦腔的身段和特技主要有獠牙、、喷火、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帽翅功等。

其中尤以沙湾堡剧团武兴昌表演的獠牙特技最为著名。有史料可考,高台秦腔獠牙特技表演在清代已应用于舞台表演。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高台罗城桥儿湾村的武兴昌。少年时师从陕西红生演员吴应祥,学习秦腔表演技艺。武老艺人后来的表演,把陕西与甘肃二路秦腔表演技艺融会贯通得得心应手。特别是将獠牙特技表演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其代表剧目《麒麟山》中扮演的角色————鬼面杨麒将獠牙特技的艺术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至,在甘肃西部地区享有盛誉。他于1958年参加甘肃省古老秦腔绝技表演获得专家好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台秦腔艺术跌入低谷,许多艺人受到冲击,獠牙表演特技几近失传。目前,仅有年事已高的孙立国老人能够表演此绝技。

高台秦腔獠牙特技表演时,表演者口含特制的二至十二颗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同时唱、念、做、打一发并举,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