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刺绣【图文】

发布时间:2019-07-08 09:43:0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101797520_1.jpg

红古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准确年代暂无从查考。红古区是汉族、回族、土族、藏族杂居的地区,定居到红古的人很多,带来了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其中,刺绣就是一种。民末清初,刺绣就已经是我区民间传统工艺。是待嫁女孩准备嫁妆的一门手艺。红古区民间刺绣比较盛行。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乃至上世纪末红古刺绣是红古婚姻礼仪方面相当重要的一项,民间摆嫁妆,主要就是显示姑娘家的刺绣手艺。端午节民间有佩戴荷包,小孩子辟邪的习俗。


101797520_2.jpg

 

传承状况

红古刺绣随着时代变迁进步,逐步淡化,少部分优秀作品还能零星找到,大部分优秀作品及技法已失传。刺绣佳品的作者都已年老故去,传承人较少,部分作品可称精品。如枕顶刺绣“三娘教子”、“家和人兴”、“清白执家”、“蛐蛐吃白菜”等。红古乡刺绣(荷包)、窑街刺绣“白龙马”、“狮子”、“鞋垫”等。

2001年红古刺绣作品参加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甘肃省民间工艺品艺术展,李青英、马秀芳、石桂花、芦秀英、邵能彩、钱运芬、鲁国香作品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受到观众好评。

101797520_3.jpg

 

(尹桂珍在刺绣)

现在能够调查到的刺绣老艺人、传承人主要有:

王铁氏——李青英——马秀芳、李玉香、尹桂珍、王桂芳

邵李氏——白 芍——邵能彩

钱王氏——钱永芬、钱永芳——张永梅、石桂花、芦秀英、鲁国香等

尹桂珍目前是“红古刺绣”这项民间美术的主要传承人。

46岁的尹桂珍,像许多本地妇女一样,从12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只是她学刺绣,不仅仅与爱好相关。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要和母亲一起绣鞋垫子,帮人绣枕顶,换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家用。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幼丧父使得尹桂珍在初中毕业后,就要辍学供哥哥读书。在这份不得不承受的辛苦中,尹桂珍渐渐地感受到了刺绣的乐趣。

2004年,红古刺绣作品参加兰州市首届农民艺术节。在甘肃省首届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展览中,李青英绣的莲花和马获得二等奖。而这位获奖的李青英就是尹秀珍的婆婆。

因为自小非常严格的刺绣底子,尹桂珍与同样擅长刺绣的婆婆,很快就打成一片,婆婆也更加喜欢这个针线好,茶饭也好的媳妇。用尹秀珍的话来讲,“(如果说)我母亲是我学刺绣的领路人,我婆婆(就)是使我技巧取得更大进步的人。”

正是李青英的言传身教,让尹桂珍常常成为乡亲们“央给”(“央求”的意思)做些刺绣活儿的对象。

“许多年轻人不会做这个活儿了,但是有些习俗上还要绣的东西呢,比如端午节给小孩绣个荷包,重阳节给老人做双鞋垫,晚辈结婚时送一副被苫,给上了岁数的老人准备老衣(寿衣),寿鞋上绣祥云、仙鹤、莲花之类的图案等。”一件好的刺绣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街坊邻居的情面总是要给的,所以,尹桂珍常常放下自己家中的事情,抽空做些人情活儿。101797520_4.jpg 

(尹桂珍作品)

最近,尹桂珍又在着手做“红古刺绣传习所”的事情。关于这个传习所,区文化馆年初就确立为全年非遗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基于启动资金方面的限制,这个传习所的地址就选择在了尹桂珍自家空出来的两间封闭式屋子里。

白墙已经粉刷完毕,等房子干透了,就开始着手布置。

一幅直径近50厘米的“喜鹊登枝”绣品,尹桂珍断断续续绣了3个月的时间。“这种大一些的作品绣开了很慢,但往传习所的墙上挂的又不能太小,所以,我只能叼时间(抽时间)绣。”

婆婆留下来的刺绣作品,以及自己早些年积累下来的枕顶、荷包、马等刺绣作品将在不久就被移入传习所作为展品的一部分。同时,在一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征集实物资料登记表类别:红古刺绣”表中,详细记录着“窑街,邵能彩,狮子2对,鞋垫5副……”届时,这些传承人的作品将一并收录。


 

传承题材及用途

1、辟邪。端午节小孩子们肩上戴老虎、麒麟、鸡,后背有蛇一类的五毒之物,胸前荷包民间认为小孩出红疹,就会被小鸡就啄了,取吉祥之意;老虎、麒麟都是避邪之物。后背戴五毒,意思五毒不侵。表达人们希望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

2、定情信物。过去,荷包是未婚青年女子向心上人传递情意时的信物。

3、嫁妆。解放初期乃至上世纪末红古刺绣是红古婚姻礼仪方面相当重要的一项,民间新媳妇要在结婚当天摆嫁妆,送枕顶认亲戚,显示姑娘家的刺绣手艺。枕顶大多是这种花卉,也有诸如大白菜一类的蔬菜;还有三娘教子这一类有故事的绣品,其寓意多倡导新媳妇在婆家要能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4、日用用品。被面、枕套、桌布、靠垫、床单、鞋垫等。这些既是姑娘们的随嫁之物,又是平常穿戴之物送人或留作己用。

5、欣赏品有:挂毯、工艺刺绣画、绣球等。如:“龙凤吉祥”、“丹凤朝阳”、“荣华富贵”、“福寿双全”等。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希望。构图优美,刻画细腻,色彩艳丽,气韵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