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红胶泥”成就了西峰古老的陶塑文化

发布时间:2019-07-10 11:35:13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一只只俏皮、造型独特的动物……这些都是用黄土高原上的泥土,经过手艺人的塑型、烧制等工序而制成的西峰陶塑。西峰区为黄土高原腹地陇东董志原的核心地带,这里是泾河中上游文明的主要地段,属于先周、先秦文化圈。自原始社会以来,这里陶艺发展延绵不段,其中西峰陶塑技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庆阳市保存了多处古代庙宇,这些庙宇上的陶塑脊兽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陇东特色的民间艺术。西峰陶塑艺人的陶塑吸收了小崆峒、兴隆山等庙宇的建筑构件陶塑造型特色,创造出品类丰富的灰陶作品。西峰陶塑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陶塑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

西峰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陇东董志塬的核心区,这里广泛分布着一种红粘土,被地质学家称为“第四纪红土”,当地人称为“红胶土”或“红粘土”。

3000年前,周先祖在这里开创了豳文化,为庆阳制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峰陶塑技艺历史悠久,与远古时期制陶工艺一脉相承,延绵不段,传承接续至今,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

红胶土经过“洗”后才能使用

陶塑的制作工艺有构思、捏泥、烧窑诸环节,其中捏的工艺颇有艺人个性,烧制的火候只有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住。

首先陶泥的制作很重要,将原材料红胶土晒干弄碎,为了使胚体成型,要清除土中不需要的杂质。再将这些红胶土研磨成细粉状,加上水搅拌成泥浆,之后还要将泥浆进行过滤,除去残留的废渣。将这些过滤好的红胶土放在专用滤泥的池子里,先用较粗的布过滤,然后再用细布过滤,陶泥原料如若不经淘洗,即使勉强成型,在烧制过程中也会因杂质多而造成陶胎开裂。

加入棉花或羊毛增加牢度

制陶还有一项重要的步骤叫“陈腐”,也就是将泥料在不通风的温暖阴湿之处,闷放一段时间之后再揉搓成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陶泥的可塑性。为了加强泥的揉合交融,现代人都购买了机械搅拌机,加强泥料的韧性,也有的还加入一些棉花、羊毛等以增加牢度。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