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神话,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
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神厄莎造天造地、造物造人以及教会人如何生存之恩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
文化特征
内容架构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为“造天造地”的意思。《牡帕密帕》讲述了天神厄莎创造天、地、日、月、星辰、植物、动物和人的经过,全诗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被人们称为拉祜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牡帕密帕》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全诗二千多行,由于民间流传的版本不同,诗的结构有所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牡帕密帕》版本,由歌头、歌尾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造天造地”,第二部分“造物造人”,第三部分“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第三部分“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了“扎笛和娜笛结婚”、“第一代人”、“取火”、“打猎”、“分配”、“定年节”、“盖房子”、“造农具”、“种谷子”、“种棉花”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
传承方式
《牡帕密帕》是长篇诗体神话,也是一部创世史诗。可是,《牡帕密帕》的传承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史诗有所不同。
一、群体性的演唱

群体演唱
大多数的民间史诗,仅仅用来吟诵,有的供专职人员在特定场合吟诵,有的供普通人吟诵,《牡帕密帕》却是可以演唱的。这种演唱,有时带有一点表演性质,娱乐的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由于要在公众场合演唱,对歌词和曲调的艺术性要求较高,《牡帕密帕》作为长篇涛体神话,凝聚了拉祜族的智慧和心血,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牡帕密帕》的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同定,对偶句较多,并有相对固定的曲调。由于拉祜族分布于很多地方,受居住地域各种文化的影响,《牡帕密帕》的演唱调式有一定的差异二但是,不管有多大差异,渊式都很优美,符合拉祜族群众的欣赏习惯。并且要求歌词和曲凋能够雅俗共赏,老少成宜。
《牡帕密帕》的演唱,一般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进行。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人演唱,也可以是一人主唱,多人伴唱;还可以是一至二人主唱,群体伴唱。有时候,还可以多人轮流演喁一演唱时,气氛往往十分热烈,歌唱和吟诵结合,以字行腔,声情并茂,听诗者群情激动,如痴如醉,达到忘我境地。演唱活动一旦开始,往往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这种群体性的演唱活动,在《牡帕密帕》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牡帕密帕》的传承

《牡帕密帕》的展示
《牡帕密帕》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嘎木科”和“摩八”。“嘎木科”是拉祜语,意思是会唱诗的人;“摩八”也是拉祜语,意思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类似于祭司和巫师。
嘎木科是会唱诗的人,也就是能够通篇演唱《牡帕密帕》的人,是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演唱《牡帕密帕》时的主唱之一。摩八与嘎术科不同。在拉祜族群众看来,摩八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是人与神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由于摩八的社会地位很高,人们对摩八的要求也很高。摩八要能通篇演唱《牡帕密帕》,要会唱各类祭祀歌,懂民族历史、天文地理,还能主持重大祭典,会医术,懂巫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尊称为“摩八”。被人称为“嘎木科”的人较多,被人称为“摩八”的人,往往两三个村寨才有一个。摩八平时为人送鬼打卦、招魂治病、主持祭祀,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间,负责主唱《牡帕密帕》。
摩八是诗体神话《牡帕密帕》的真正传人。摩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但不能把自己的位置传于嫡亲后代,也不能开门收徒。一个人要成为摩八,先要自学,要经常跟随老年摩八参加各种活动,接近老年摩八,力争成为老年摩八的助手,然后通过察言观色,耳濡目染,慢慢掌握老年摩八的本领,在老年摩八年老体衰的时候取而代之,当然,一个人要成为摩八,首先要成为一名嘎水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要成为嘎木科,就要虚心学习《牡帕密帕》的演唱,参加《牡帕密帕》的演唱活动,以便渐渐成名。
无论是嘎木科还是摩八,都不是衣钵传授,也不是白封的,而是大家推荐认可的。一个人《牡帕密帕》唱得好,就会被大家推举为嘎木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具备了摩八的能力和水平,就会被大家推举为摩八,请去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为人治病。因此,嘎木科和摩八在《牡帕密帕》的传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演唱方式

牡帕密帕演唱
《牡帕密帕》通常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说唱,由“嘎木科” (会唱诗的人)和“魔八” (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参加者大多兴致盎然。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拉祜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体神话《牡帕密帕》,就是其精神财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牡帕密帕》生长于拉祜族民间文化的沃土,世代相传,几乎吸收了拉祜民间文化的所有养料,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
传承人物
李扎戈,男,1939年出生。2007年6月,李扎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普洱市申报。项目名称:牡帕密帕。
李扎倮,男,1943年出生。2007年6月,李扎倮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普洱市申报。项目名称:牡帕密帕。
保护措施
2003年3月,云南省文化厅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作为先行试点普查开始,普洱市文化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层逐步建立起了传承基地、传习所。出台《非遗保护与传承五年规划》,明确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发展要求,配备相应的人员,具体负责开展非遗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工作,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文化轶事
一、造天造地的传说
很久以前,没有地,没有天.没有风和雨,没有日月星辰,没有白天黑夜,不辨东南西北,到处迷雾茫茫。
在沉睡的宇宙中,只有天神厄莎睁着眼睛:如果把宇宙比作蜘蛛网,厄莎就坐在网的中央=她苦思冥想,坐立不安二她睡破了九床垫子,踩坏留了几双鞋子,急出了三身大汗。
厄莎搓下手上和脚上的汗泥,做了金、银、铜、铁四根柱子,又做了金、银、铜、铁四条大鱼一她把柱子支在鱼背上,又架了四根天梁、四根地梁,把天椽放任天梁上,把地椽放在地梁上她又搓下手上和脚上的汗泥.揉成很多泥州,用七万七千个泥团做成天网,用七万七千个泥团做成地网。从此,有了天和地,天像个罩子,地像一块木板。
天地做成了,可是,天没有骨头,很软;地没有骨头,要往下陷,厄莎想了很久,最后忍痛取出自己身上的骨头,用手骨做成了天骨,用脚骨做成了地骨,天地有了骨头支撑,变硬了。
可是,厄莎还不放心。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天和地会不会塌陷?她派穿山甲去查看,穿山甲回来说,天地厚薄都一样,只是天做小了,地做大了。要让天盖住地,天要撑大一点,地要缩小一点。
厄莎皱着眉头一想,找到了原因。她造天的助手是札罗,造地的助手是娜罗。札罗心粗懒惰,娜罗心细勤快。一定是札罗偷懒,把天造小了。没力法,她只好把天撑大,把地缩小。天撑大了,像一口铁锅;地缩小了,出现了皱折,高低不平,高起的地方成了山梁,低下去的地方成了河床。
天地有了,可是没有太阳、月亮、星星。没有日月星辰,万物怎么生长?
厄莎用自己的左眼做成了太阳,用自己的右眼做成了月亮。太阳和月亮有了,但太阳不明,月亮不亮。厄莎把火光装进了太阳,把萤火虫放进了月亮。可是,太阳和月亮不动。厄莎觉得奇怪,就问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说,我们身上有温暖,有光明,只是没有武器来自卫。
后来传说,由于没有武器自卫,太阳上有了豹子咬下的伤痕,月亮上有了青蛙踏下的黑影。
厄莎想了很久,决定拔下自己的头发当银针,呼出自己的气息当金针。她把银针插在月亮头上,把金针插在太阳头上。从此,谁要是长时间偷看月亮和太阳,就会被银针和金针扎伤眼睛。
有了金针和银针的保护,太阳和月亮开始在天上运行。
天地日月有了,厄莎又从手上和脚上搓下汗泥,做了满天的星星。她规定,太阳每12天转一轮,月亮圆缺12次是一年。
二、创造万物的传说

天地有了,厄莎要造万物。
厄莎决定先找水。她搓下手上和脚上的汗泥,做了一只公鸭、一只母鸭。她给鸭子一对银翅膀,一双金脚板,让鸭子去找水源。鸭子在天上地下飞了三圈,发现到处不见水。它们建议厄莎,在山上挖水塘,在山脚挖水池,多种些芭蕉林,就会有水。
天神厄莎听了鸭子的话,领着助手札罗和娜罗挖了九天水塘,开了九天大沟。挖的水塘有七十七丈深,开的大沟有七十七丈长。鹌鹑打开了厄莎的箱子,取出了种子,白鹇和鸭子撒种子,撤了七十七条沟,七十七座山,种子发芽,长出了芭蕉。从此,人间有了芭蕉。厄莎又做了螃蟹、田鸡、点水雀。螃蟹用钳子砸开芭蕉的根,水从芭蕉根里流出来,流满了水塘,流向了大江。
厄莎又种下一棵树,树干不分枝,不长叶,不开花。她让札罗和娜罗给树分枝、发芽,让树开花结果。札罗来到树下,打开自己的手掌,树分枝分权了。娜罗来到树下,指着自己的包头,树发出了叶子。娜罗用手指着自己的耳环,树枝开出一串串红花,很快结出了果子。
厄莎用果子的粉末变出森林和草丛,用树叶变出各种飞禽,用树枝变出各种走兽。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飞禽只会飞,走兽只会走,都不会说话。厄莎挖出一眼酒泉,酒水从泉眼冒出来了,像一条小河,香甜如蜜糖。百兽喝了酒泉中的酒,会说自己的话了;百鸟喝了酒泉中的酒,会唱自己的歌了。
三、葫芦生人的传说

葫芦生人
厄莎打开箱子,找出一颗葫芦籽。 她把葫芦籽撒 下地,用草灰盖起来。过了七轮又七天,葫芦的藤子长出来了,又过了七个月,葫芦成熟了。可是,葫芦太大,札罗、娜罗摘不下来。
厄莎的房子后面,有数不清的果树,结满了果子。每天,都有很多野兽来这里吃果子。一天,猫头鹰站在树梢,弄下一颗果子,那果子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麂子的鼻子上。麂子受惊了,到处乱跑,吓坏了野牛,一脚踩断了葫芦藤。葫芦藤断了,巨大的葫芦掉下一来,飞快地滚远了。
听说葫芦不见了,厄莎很着急。她让大家去找,东找西找,就是不见葫芦的影子。厄莎想,葫芦会不会掉进河里、海里呢?她做了一对螃蟹,让螃蟹到河里、海里寻找。
螃蟹钻进河里、海里,终于找到了葫芦。它用钳子夹着葫芦上了岸。葫芦被螃蟹的钳子夹住,把它的脖子夹细了。在海里,葫芦喝了太多的水,肚子胀得又大又圆。从此,葫芦变成了细脖子、大肚子。
厄莎把葫芦搬回家,放在晒台,上。七十七天过去了,终于把湿漉漉的葫芦晒千了。这一天,葫芦里传出人的声音,厄莎大吃一-惊!葫芦里怎么会有人的声音呢?厄莎满心喜欢,急忙叫来小米雀,让它啄开葫芦,放出人来。小米雀有着铁打的嘴,长九尺九寸。它啄葫芦,连续啄了三天三夜,铁嘴都磨秃了,没有啄开葫芦。
厄莎又叫来一对老鼠,命令老鼠啃葫芦。老鼠的牙,像一排铁锉,它们啃了三天三夜,终于在葫芦上啃出两个大洞。
随着一阵笑声,从葫芦洞里爬出两个孩子。男孩名叫扎笛,女孩名叫娜笛。厄莎看着扎笛和娜笛,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决定抚养扎笛和娜笛。

四、兄妹结婚的传说
扎笛和娜笛长得很快。他们长一天,等于普通人长十天;他们长一年,等于普通人长十年。扎笛长得白白胖胖,娜笛长得像十五的月亮。野兽看见了扎笛和娜笛,都想吃他俩的肉。厄莎发明了绳扣、陷阱和网,那些想吃扎笛和娜笛的野兽,都掉进了陷阱和网中。
扎笛和娜笛一天天长大。娜笛温柔贤淑,非常勤快,天天上山采野菜,捡蘑菇,操持家务。扎笛心灵手巧,整天做石斧、竹刀,为将来打猎做准备。他俩还学会了做芦笙、吹芦笙,学会了做响篾、弹响篾,经常吹着芦笙、弹着响篾在山等相会。
兄妹俩终于长大成人了。一天,厄莎告诉扎笛和娜笛,他俩应该结婚,像太阳和月亮配成-一对,住在一起,共同生活。
扎笛和娜笛听了很吃惊。他们说,我们是兄妹,不能结为夫妻。可是,厄
莎不同意。扎笛和娜笛一赌气,一个跑上了阿基山,一个跑上了阿约山,两山相隔很远。他们躲起来,就是不想成为夫妻。可是,天神厄莎的法力极大。她使出神法,阿基山和阿约山竟然并在了一起,兄妹俩又碰在了一起。
扎笛和娜笛就是不愿意结为夫妻。他们一生气,扎笛跑上月亮藏了起来;娜笛跑上太阳藏了起来。厄莎一看,偷偷地笑了。她做了一种能催生情感的迷药,装在蜂儿身上,让蜂儿绕着太阳和月亮飞。扎笛和娜笛闻到了迷药,情不自禁地离开了太阳和月亮,走在了一起。
娜笛爱弹响篾,扎笛爱吹芦笙。厄莎又做了一种相思药,放在了响蔑和芦笙上。扎笛一吹芦笙,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妹妹;娜笛一弹响篾,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哥哥。他俩终于产生了爱情,热恋起来。当着厄莎的面,两人害羞,装出无事的样子;背地里,两人结成了夫妻,难舍难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五、人类繁衍的传说
扎笛和娜笛结婚后,三年没有生育。厄莎着急了。她找来一-根银针,扎在两人身上。不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作为妻子的娜笛没有怀孕,作为丈夫的扎笛却有了身孕。更奇怪的是,扎笛的胎儿怀在小腿上。一天,他走路不小心,将小腿上的胎儿抖掉了,一旁的娜笛见了心疼,忙用衣服把胎儿包了起来,突然,胎儿钻进了娜笛的肚子。从此,怀孕生孩子的就是女人了。
冬去春来,胎儿一天天长大,娜笛的身子变了模样。她要生了,可是孩子生在哪儿好呢?娜笛走出去,选了一片红靛林,把孩子生在了红靛树下。她生产时流下的血,染红了红靛的叶,柒红了红靛的根。从此,红靛成红色的了。
天神厄莎一算日子,知道娜笛怀孕十个月了,孩子该降生了。她找到娜笛,发现娜笛的脸儿苍白,一问才明白,娜笛已经生下了孩子,不过一胎生的孩子太多,一共九双十八个,像一窝小猪小狗。由于生的孩子太多,她抱不回来,抱回来也没法抚养,就把孩子丢在了野外。
厄莎听了非常吃惊,急忙叫来所有的动物,让大家去找孩子。土蜂和喜鹊找到了孩子,却不说实话,厄莎拿起金棍银棍,把土蜂的身子打成了两截,从此土蜂的腰断了。厄莎罚喜鹊不准在高处搭窝,从此,喜鹊的窝只能搭在半山下。酸蜂找到了孩子,回来说了真话。厄莎奖励了它,允许它头上放蜜,脚上放蜜,永远有采不完的花,酿不完的蜜。
孩子找回来了,可是孩子太多,扎笛夫妇抚养不了。厄萨又叫来狗、猪、牛、虎等十二种动物,让它们用自己的奶帮助娜笛喂养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便以十二种动物的名字命名。
孩子太多,没有衣穿,不能御寒。厄莎分出一点儿心,放在山峰上,突然一声雷响,闪出万道金光。火星飞到山坡上,被老鼠抢到了,它把火种带到树上。后来,人答应给老鼠食物,才从老鼠那里换回火种。有了火种,人类才开始烧荒山,种庄稼;有了庄稼,人类才有吃有喝,繁衍起来。
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下去,厄莎给不同的民族划分了不同的生产生活领地,又教人们制造工具、学会打猎、盖房子、种谷子、种棉花,开展生产,并帮助人们制订了原始的分配制度。从此,人类幸福地生活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