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丝竹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般在“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现有六十余首乐曲,仅鸦鹊岭一镇就有六十多个乐班,七百余乐人。常见曲目有《水龙吟》、《戏球》、《小起堂》、《小开门》、《客丧》等。
宜昌丝竹的乐班或8人或4人。8人班主要用于红喜事类,建制运用是打击乐2人,丝弦2人,弹拨2人,竹笛、竹萧2人;四人班的应用为鼓手1人,笛和萧一人,弹拨1人,弦乐1人。所用乐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萧,大堂边鼓、花鼓、恒锣、马锣、小锣等。
宜昌丝竹以五声音阶的旋律占主导地位,有个别曲牌出现偏音,多作为过渡音在旋律中一带而过,也有个别曲牌出现"徵"音徵降的现象。宜昌丝竹以其风格独特而被列为我省独树一帜的器乐艺术品种。
宜昌丝竹在民间长期演奏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该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则较为华丽,板式也较为规范,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风格。
宜昌丝竹因传承的断层和艺人的老龄化使之走到消亡的边缘,亟待抢救保护。总结、研究宜昌丝竹的联曲规律与乐曲派生技法,对拓展民族音乐创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