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

发布时间:2022-10-20 15:25:13  作者:崔永利 刘再聪  来源:每日甘肃网  浏览次数: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疫又称瘟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东汉人许慎《说文》解释说,“疫,民皆疾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得的病就叫作疫,显然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古人认为,疫病是由疠气引起的,疠气指空气中的毒气、异气、杂气、邪气等。这种疠气因自然运行失常所致。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疫情出现被记入《祥异志》《五行志》。

瘟疫伴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人类也很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和认识,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医药防疫体系。历史上,正史对甘肃疫情多有记载。甘肃古代用于防疫的材料很多,现介绍雄黄、青木香、戎盐、蜀椒四种,以飨读者。

  雄黄

雄黄

雄黄俗称“鸡冠石”,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传统医学认为,雄黄药性突出。中国最早的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称其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之功。宋人《证类本草》也描述“雄黄外黑者为熏黄,主恶疮,杀虫。”根据雄黄的杀菌消毒作用,古人常用其来辟秽化浊,预防瘟疫。在防疫方面,雄黄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佩戴、涂抹、泡酒。

佩戴就是将雄黄等装入香包佩戴在身。有学者对清代以前的59部古代医书所记香佩防治疫病方剂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包括19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 714 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一味药为雄黄,达到38次,占总频次的 5.32%,应用于80%的方剂中。此外,有17个单味药方剂用于香囊辟疫,雄黄名列其中。清人《松峰说疫》记载了香囊的佩戴方法:“红绸缝三角囊盛五丸,带左臂上,仍可挂于门户。”

涂抹,指将雄黄涂在鼻腔等部位。清人《外治寿世方》记载:“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即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将雄黄涂抹在鼻腔,可以防止疫气通过鼻腔进入人体。另外,雄黄刺激打喷嚏可把人在瘟疫之家闻到的秽浊疫气经鼻再排出体外,免受传染。《外治寿世方》记载了全身涂抹的具体位置:把雄黄等药“捣筛末,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在鼻腔之外,还可以涂抹在头顶、额头、耳门、手心、脚心等部位。

旧俗端午节有饮用雄黄酒的习惯。清人《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古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的说法。在酒里加上少量的雄黄,可解病毒。雄黄有微毒,雄黄酒不适宜小孩喝,为此,大人就蘸酒在小孩额头涂抹一番,以期达到辟邪祛秽的作用。清人《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是说端午节日,小孩手拿艾叶,头戴菖蒲,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民间传说《白蛇传》有端午节白蛇因饮雄黄酒而现原形的情节,也说明雄黄酒有驱邪作用。此外,东晋人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可服食的 “辟瘟疫”雄黄丸药:“雄黄、丹砂、巴豆、矾石、附子、干姜分等。捣,蜜丸,平旦向日吞之一丸,如胡麻大,九日止,令无病。”

甘肃很多地方产雄黄,见于史书记载的有河西、陇南。比较而言,陇南尤其是武都、宕昌出产的雄黄质量上佳。唐贞观年中,宕州发现数尺见方的大块雄黄。今陇南地区湿润燥热,农家习惯将雄黄粉、雄黄酒洒散在墙角、床底等处,目的是驱虫、清洁环境。

  青木香

青木香

青木香与甘肃的联系见于隋朝。大业五年,隋炀帝车驾西巡,讨伐吐谷浑。“(樊)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樊子盖担任过凉州刺史,熟悉吐谷浑活动区域即今青海湖一带的气候特征。不过,此处的“雾露”并非天气变化所致的水雾和云气,而是指蚊虫。

熏香炉 古画

古人佩戴香囊

古人认为,“蚊蚋如雾致瘴”。蚋就是小蚊子,蚋之小而黑者名蟆子。宋人《埤雅》记载:“蚋喜乱飞,似蚊而小,望之如雾”。小的蚊虫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犹如烟雾。成群的蚋又被称为“瘴母”,瘴母是致病之根源。南方的瘴疠在中原一带被视为伤寒。所以,樊子盖所讲的雾露实际上讲瘴疠,而非雨雾。吐谷浑地有瘴气,在隋之前就见于记载。《魏书·高宗纪》记载,公元461年九月,北魏军队追击吐谷浑,“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多有疫疾,乃引军还,获畜二十余万。”此次瘴疫发生在凉州、青海一带。至于蚊蚋团聚成雾,至今依然可见。在靖远沿黄地带夏日麦田中,成群的蚊子团聚成车轮大小,颇为常见。在陇南一带,人们口语中称小蚊子为蟆子。

青木香又称木香,是疗效很好的避瘟疫药材。《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主邪气,辟毒疫温鬼。”青木香又名“五木香”,简称“五香”。唐王悬河《三洞珠囊》描述:“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烧之能上彻九天也。”南宋王观国《学林·五木香》:“古药方有五香散,其方中止用青木香,则五木香乃青木香也。”

古人把青木香捣好放在衣箱中或佩戴在身上,让香味自然地沾上衣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熏衣方:将青木香等研磨成末,加工成丸药用来熏衣。青木香还被用来做成床的佩饰物,《北史·真腊国传》:“其王三日一听朝,坐五香七宝床,上施宝帐。”五香即“青木香”。《太平广记》引《大业拾遗记》记载:隋文帝观文殿中有五香重床,“春夏铺九曲象簟,秋设凤绫花褥,冬则加绵装须弥毡”。五香重床即配以五香木的床,《北史》也记载:“王榻后作一木龛,以金银五香木杂钿之。”

大多数文献记载青木香产于南方。三国时东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但是,凉州长青木香也有文献依据。北凉段规龙《凉州记》记载:“焉支山,在郡西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五木,其水草茂美,宜蓄牧,与祁连山同。一名删丹山。”其中,五木就是青木香,产自焉支山。如此看来,樊子盖献给隋炀帝的青木香自然是焉支山出产。《本草纲目》“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点燃青木香后,香气能飘彻九天。飘上九天的烟气自可驱散蚊蚋,避免瘟疫传播。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至明代以来,青木香已经成为马兜铃根的正名。为了以示区别,又以原称青木香者为南木香、广木香。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