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档案见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崆峒大地遍地生花

发布时间:2025-03-17 11:42:11  作者:马丽  来源:崆峒区档案馆  浏览次数:

崆峒大地,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十年九旱。这片承载着伏羲文化底蕴的土地,到1978年人们还处在“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困顿之境。当时评工记分的集体生产模式,让黄土塬上的农民陷入“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的怪圈,全县(原平凉县)粮食亩产不足150斤,人均年收入仅62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东风西渐,由试点到全面推开,原平凉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书写了独特的“黄土答卷”。 档案中的一纸契约、一份报告、一串数字,记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片贫瘠土地上抽枝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更体现出崆峒人民“向天争粮、科技送粮”的智慧和“艰苦奋斗,向贫穷宣战”的精神。

山地分级承包的试点实施

1980年《平凉县委关于试行包产到户的请示报告》中,一段红笔批注尤为醒目:“农民要吃饱饭,生产关系必须松绑!”这份泛黄的文件,成为崆峒农村改革的第一声号角。  

1984年土地承包使用证分配表.png

1980年秋,平凉县包产到户试点工作在杨庄公社(现草峰镇杨庄村)推行,县委工作组和杨庄公社报告中记录:1980年7月26日至8月12日,在杨庄公社开展了包产到户试点工作,经过宣传教育、调查摸底、制定规划,具体包产到户实施步骤已经基本确定。建议耕地采用六种办法划分到户,一、根据地形及地质差异,结合“标准亩”连片划分,山地一亩三分至一亩五分顶一亩原地,河台地、沟道、二阳地八分顶一亩原地。二、土地分等,按照一、二、三类统一搭配,连块连片。三、同队近亲户族联户连片,互相协作。四、居住分散的队,按居住地形,可在山头、沟渠按“标准亩”就近划分固定,山庄独产可适当多划。五、秋田地可统筹搭配一次划分,秋后再下亩地。六、划到户的土地允许社员之间自愿兑换。 

这次试点的成果是崆峒人与黄土高原的生存博弈,是自然条件制约下“山地分级承包”制度的有效实践。崆峒区山地、坡耕地占比超70%,将土地进行等级划分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然选择。划分承包后,要求一类地(梯田)按人口均分,强制种植小麦、玉米等主粮,确保口粮安全。二类地(缓坡地)允许种植胡麻、土豆等耐旱作物,承包户可自主决定售卖比例。三类地(陡坡地)推行“谁治理、谁受益”,承包户若修成梯田,前三年免缴公粮。大寨村1983年承包合同档案中,村民王老汉签下25度坡地“三年修梯田五亩”的承诺书,成为“治地英雄”典型。《崆峒区农业局1989年报告》统计:承包制推行十年间,新修梯田18.6万亩,亩产从62公斤增至139公斤。档案中的“梯田产权证”创新条款:“梯田埂栽植的杏树、核桃树,收益归承包户所有”,激发农民“向埂要效益”的热情。地委向省委报送的典型案例中,峡门乡唐庄村毕广忠、马生彦两户承包沟渠,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整修七百五十多米盘山便道一条,治理荒沟面积二十多亩,育苗三亩半,栽树五千五百株,还养蜂一箱,养鸡二百只,开挖鱼塘一处。这些都是土地承包在崆峒实践中的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 

契约精神中的文化传承

契约精神并非简单的文字约定,而是崆峒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积淀,塑造了当地居民特有的生存智慧。契约精神作为社会协作的纽带,在这片干涸土地上呈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实践形态。

档案馆藏白水镇史家沟村1980年首份承包合同特别注明:“土地四至以祖坟、古槐为界”,将宗族地标纳入法理确权体系。《1982年吴岳村土地承包台账》显示:当年该村小麦亩产骤增至320斤,交售公粮超额完成43%。麻武乡石家沟村档案记载“雨水股份制”,农户按承包地面积分摊集雨场修建成本,按出资比例分配蓄水使用权。安国镇1984年《春耕公约》档案规定:“承包户须按古历二月二龙抬头日开犁,违者罚交‘误农粮’三升”,将传统农时信仰转化为集体契约。《1987年四十里铺镇水利承包协议》显示:以家族为单位承包涝池、水窖,规定“每窖旱季须优先供应三户缺劳家庭”。村民李桂芳家的承包合同上,至今保留着丈夫用钢笔添注的条款:“若遇冰雹灾害,集体协助补种。”这些“土法契约”,折射出黄土高原农人与天抗争的生存智慧。 今日崆峒乡村治理中,仍可见承包制时期的“契约基因”:村民议事会签订《公共事务责任书》,红白理事会制定《移风易俗承诺书》,皆是历史制度的当代回响。

关于杨庄公社推行包产到户试点工作情况报告.png

    这一时期“麦客经济”也在崆峒大地发展起来,草峰镇农户张有财1986年账本显示:土地承包后家庭粮食自给率从47%升至89%,富余劳力组建“张家麦客队”,与陕西农场签订《跨省收割承包协议》进行契约收割。崆峒区工商局档案记载,1988年全区登记“麦客合作社”达32家,催生出最早的劳务承包产业链。

                        纵深发展的农村经济制度改革

翻开崆峒大地的泛黄档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非简单的“分田到户”,而是一部黄土高原上的生存哲学。从梯田承包中的“治地承诺”,到抗旱契约里的“雨水股份”,从宗族地标的确权智慧,到麦客经济的繁盛发展,崆峒人民用最朴素的实践,将国家制度转化为与天地对话的生存艺术。这些档案不仅封存着过往的艰辛与智慧,更如同黄土层中的古文明密码,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着深远的启示。 

平凉县关于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情况汇报.png

经过统计,崆峒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轮承包时,共四百六十六个生产队分配了八万二千九百六十九亩土地,全面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开放了集市贸易、发展了乡镇企业。1989年《平凉市(现崆峒区)重建“陇东粮仓”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成上报;1993年,平凉市被列为甘肃省“两西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1995年,全市发展果园承包户1.2万户,初步形成“塬面苹果、川区蔬菜、山地药材”的立体格局。草峰镇农民赵满仓的《家庭经营账本》显示:1998年其家庭收入构成中,苹果占比61%、劳务输出23%、粮食16%。老人笑言:“包产到户让咱吃饱,多种经营让咱吃好!” 2019年,崆峒区作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2021年,崆峒区家庭农场达493家。2022年1月,崆峒区颁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土地经营权。区农业农村局《2022年乡村振兴报告》载明:全区土地流转率15.35%。

从手写承包书到电子产权证,从“交够国家的”到“富裕自家的”,崆峒区四十多年家庭联产承包史,既是黄土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型,更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鲜活见证。那些泛黄的档案与鲜活的记忆,仍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给土地以尊严,给农民以希望,便是乡村振兴最强劲的力量。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