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清风】囚衣似战袍 囹圄亦战场——1930年,彭真等人领导的狱中斗争
1929年,中共顺直省委和天津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负责人彭真等人不幸被捕。天津裕元纱厂工人杜远因参加1930年“三一八”纪念巴黎公社建立59周年纪念日的集会游行,当场被捕入狱,而与彭真等人关押在同一个监狱,并参加了他们领导的狱中绝食斗争。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着一件形成于1959年2月27日的《杜远同志“三一八”被捕与狱中斗争回忆》,全文3900余字,共12页,从侧面记录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身陷囹圄却信仰不移,多次组织狱中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
1959年2月27日,《杜远同志“三一八”被捕与狱中斗争回忆》(部分)。天津市档案馆藏
叛徒出卖 被捕入狱
为恢复地方党组织,领导北方的革命工作,1927年8月,中共顺直省委在天津正式成立。1929年五六月间,因叛徒出卖,顺直省委和天津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负责人郭宗鉴、彭真等人不幸被捕,关押在天津市公安局特务队的一间大屋内。他们虽被施以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据1929年6月15日《大公报》报道,“本市执委杨亦周、莫子镇二氏,曾往公安局讯问共党,各共党党员均直认不讳,侃侃而谈,谓于入党时即预备将脑袋砍下,为主义而死甚值得云云”。
公安局内部有共产党的秘密支部,因此对于每一个过堂受审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被捕人员又都关在一个大屋内,便于相互交流受审情况。经过几次提审,彭真等人已经摸清了敌人手中掌握的材料。他们研究决定:
一、要设法停止破坏组织,使被捕的人和已叛变的人不再供人、供机关、出去带特务抓人;
二、已被抓进来的要尽最大可能缩小牺牲范围;
三、必须设法把叛徒控制住,使之有顾虑,不再进行破坏。
彭真因被人指认,身份暴露,便承认了真实姓名,但说自己“已被省委开除”,不承认同共产党还有组织关系。当敌人从被捕人员住处搜出的文件中发现了秘密支部的存在,就此事逼彭真交代。他说:“我确实不知道你们警察中还有共产党支部,我是第一次听你们说有这件事。如果你们硬要逼我说有,我只好供说你们法官、特务队长都是秘密共产党员。但是,那不是害人吗?”审问的特务队长、法官气得大骂,特务队长打了他一个耳光。此后,再没有问过这件事。
由于彭真机智、灵活地领导被捕人员同敌人展开多种形式的斗争,及时处理叛徒、动摇分子给党组织带来的损害,敌人查不出关押在公安局特务队部分人员的“犯罪证据”,只好宣布他们“无罪释放”。其余包括郭宗鉴、彭真在内的21人则被转到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第三监狱。
建立支部 开展斗争
河北省第三监狱曾用于收押未决犯,1929年改为关押共产党人的政治监狱。监狱原本可容纳946人,而1929年“则有一千四百余名”。监狱内拥挤不堪,“地下睡者甚多,以致疾病丛生,溽暑熏蒸,惨不忍睹”。反动派还指使牢房内的“铺头”肆意欺压、勒索政治犯。彭真等10名判刑较重的政治犯都被戴上沉重的脚镣,分别关押在仅能容下四五个人的小牢房内。
在狱中,彭真利用敌人管理松懈的机会,与顺直省委取得联系,经批准,成立了河北省第三监狱秘密党支部,彭真任书记。他们利用放风的机会,总结被捕以来的斗争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当时,监狱中的政治犯程秉义、左镇南接连因为生病得不到救治和被“铺头”欺辱折磨而惨死。彭真抓住这两件事,发动了一场反虐待、争生存的斗争。他组织人将程秉义、左镇南被折磨致死的惨状写成材料,一边利用提审的机会向法官提起控诉;一边找机会在报上发表,揭露监狱的黑暗。天津国民党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将涉案“铺头”交由法院审理,并判处了死刑。这次斗争后,监狱当局将政治犯和普通犯分开,关押在新监。
1930年春,杜远也被关进新监。他目睹了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狱中遭受的非人待遇。据他回忆:
河北省第三监狱关押政治犯和普通犯,分押两处,被押的政治犯先后集聚了200人。凡是被判有期徒刑3年以上的,都要带上八九十斤重的脚镣。每天两顿不管饱,霉烂的小米饭,每人一块“狗眼”大的咸菜,喝一碗盐水做的汤。大小便都得等“放茅”,一旦闹肚子,就得哀求看守警。看守警高兴时给开门,否则不仅不开,还要被训一顿。监房的潮湿和恶劣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害了病没有人给医治。
他们斗争的方式是“先礼后兵,斗上层,团结下层和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抓住敌人在狱中最不合理的事情,提出要求,展开斗争。第一次狱中斗争是在监狱第三科长张德会来监房巡视前,看守警以“放茅”为由把监门打开。大家见到张德会就把他团团围住,与其讲狱中生活状况,并提出:1.白天不要关监门,在院内可自由活动,不得限制;2.小米饭、咸菜、菜汤要管饱。张德会听后很惊讶,竟说:“犯人就没有自由!”张明远同志(狱中斗争的领导者之一)说:“政治犯在社会上的自由失掉了,但在狱内的自由还没有失掉。”张德会支吾片刻,只说:“在院中活动跑了怎么办?”这时大家纷纷讲道:“狱址方前左右都是看守警,怎跑得……”类似这样的斗争,他们开展了不下十数次,均使视察人狼狈离开。
以彭真为领导核心的狱中党支部,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狱中情况,经过充分酝酿讨论,最后决定以绝食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一次较大规模的狱中斗争,以争取进一步改善政治犯的待遇。
绝食抗争 终获胜利
5月30日,由郭宗鉴出面,代表新监中100多名政治犯正式向监狱方当局提出八项要求。杜远记下其中的六项为:“1.要求不再吃多年积存在大仓中的霉坏小米。2.监门白天不得上锁,政治犯白天不得戴脚镣。3.要求白天在院内要有适当活动。4.家属来监接见的次数要增加。5.要求冬天监房内要生火。6.社会人士能看到的书报刊物,狱中均可以看。”狱方随之加紧监视政治犯的行动,虽适当改善一些待遇,但未答应他们的要求。
在等待答复期间,6月,天气异常炎热,狱中的饮食也日益恶劣。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共产党员魏振华生病了。监狱内医生的宗旨是“死了抬出去”,同时又禁止自请医生。就这样,入狱仅一年的魏振华不幸牺牲,全体政治犯极为悲愤,要求为他开追悼会,同时催促迅速答复提出的八项要求,但都遭到拒绝。
按档案记载,绝食斗争是从7月1日早饭时间开始的。最初,敌人并未重视。中午,荷枪实弹的军警气势汹汹地来到狱中,妄图以此威慑、镇压绝食斗争,报馆的记者也来采访。没想到共产党员们不但没有丝毫畏缩胆怯,反而斗志昂扬,并高唱起《国际歌》,歌声震动了监狱内外。僵持了一会儿,敌人提出各派代表来商谈此事的解决方法。然而,敌人一方面拒绝了狱中同志的要求,另一方面试图采用分化的办法,使大家复食。过了三四天,同志们饿得四肢无力、头脑昏沉,但态度坚决,没有一个同志屈服。
绝食斗争持续到7月6日,天津市公安局局长曾延毅来到监狱,命令把分散到各个监房里的同志送回原处,并答应了除阅读新闻报刊外的所有条件,绝食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6月13日 总第4301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