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平抑历史的躁动

发布时间:2012-11-14 15:51:55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建筑物中,很少有什么能像那座中山桥承载过如此沉重的文化负荷。说起来,它也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比起这个城市的寿命来说,还只是个婴儿,但和这个城市的居民相比,它已是个耄耋老人了。所以,关于它的话题,从来没有间断过。最近,省档案馆和市博物馆主办的《历史见证•黄河铁桥档案展览》把人们日日亲近的铁桥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展示给市民,引起了轰动,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听说有的老人在参观过程中唏嘘不已,甚而潸然涕下。而几乎与此同时进行的中山桥封桥修复则让市民们产生了感情上的依恋,尽管维修期只有几个月时间,我们却似乎面对了一个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诀别,一家媒体还推出了征集告别词的活动,应者蜂至,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在封桥维修中,关于牌厦是否应当复建,正在进行着一场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其词,各有其理。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浅薄的民族,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无知的民族。就如一个人一样,对自己显赫的祖辈自然是念念不忘,有的可能会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向人炫耀炫耀,就是贫贱的祖辈,也很少有人会忘记的,清明时节如潮的扫墓者就是证明,他们祭奠的,绝大多数是百姓凡夫,有许多恐怕当他们生时连饱暖问题都没有解决呢。所以,多一点历史意识,实在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求其生存发展的明智抉择,也是一种情感归宿。特别是在我们经历了一个对传统文化毫不容情进行洗劫的特殊年代之后,对一个经历了历史风雨的剥蚀而安然遗存下来并且至今与我们朝夕相伴的事物,我们多一份珍惜、多一份爱护、多一份留恋,怎么也不算过分。但是对于已然逝去的,我们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它的消亡,慎重地对待它的复生,不能感情用事。
那么,我们现在讨论的铁桥牌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有关资料介绍,黄河铁桥原设计并无牌厦,铁桥于1909年竣工后,为壮观瞻,遂在桥南北两端各建具有传统风格的牌厦一座,于同年7月(农历六月十八日)建成,共耗银约450两。后因通车不便,于1941年将其拆除,铁桥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对当时国弱民贫的情况下斥巨资兴建牌厦的行为现在已经没有评论的意义了。当时铁桥上一名巡兵一个月的工钱仅为3两银子,建牌厦的钱比他十二年的工钱总和还要多。而一年连一两银子也拿不到的老百姓还不知有多少呢。现在的情况当然完全不同了。但修建拟议中的牌厦所需资金,依据现在的情势推估,想来不会是一个小数字吧。那么,修建这个牌厦,究竟有无必要?
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
——牌厦并无美感。余生也晚,未及赶上亲眼一睹牌厦风采,但从现存照片上看,实在找不出它的美之所在。没有牌厦的铁桥,刚健敦坚,简洁明快,与环境自然交融,浑为一体,令人想到轻装健儿,夜行侠勇。可是加建两端牌厦后,生生地将桥从人们的眼底剥离开来,透过牌厦看桥,多了几多矫饰和做作,令人想到封建皇帝脸前晃荡的冕旒,别是一种滋味在心头。
——牌厦虚占空间。铁桥两端空间极其有限,节假日游人麇集,行路的、拍照的、观览的,现今已属拥挤不堪,倘以后本城游业大盛,游客会更多,桥头疏朗空阔些,让游人多一些活动空间,不是更好?
——牌厦遮人眼目。本城地处两山间,特别是北山距城很近,已有促狭之感。牌厦一起,横亘眼前,游客站立桥头,在一定角度上不但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感觉,而且会在北山和牌厦的交相作用下,产生压抑感。
——牌厦需要花钱。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考虑。该花的钱不能省,不该花的钱不虚掷。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这都是一个理财的基本原则。本市经济未臻发达,资金并不绰余。好钢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地方上。
还可说出一些理由,此处不再枚举。
总之一句话:复建牌厦,劳民伤财,它所蕴藏的文化意义极其有限,旅游价值也不会大,反倒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果硬是要在这儿搞一个什么建筑出来,比牌厦重要得多的建筑有的是。譬如人之有体也有神,铁桥是形体,铁桥档案是神魂。省档案馆现完整地保存着铁桥修建始末的全部档案,假如建一个铁桥档案展览室,将铁桥档案复制后放置其中,那就会让我们大家所钟爱的铁桥形神兼备,体魂归一。人们在赏其形的同时,还可入其魂,与铁桥开展心与心的对话。这不是比建一个徒有其形的牌厦更有意义吗?
话到这儿,主题已经说完,本该就此打住了,但欲止不能,再罗嗦几句。
尊重历史并非怀恋旧物,更非复制已然消失的古董,它更注重的是文化理念和传统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历史是伟大情怀,迷恋过去则是颓废心理。不顾一切地复制过去,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泡沫的泛起,不正常历史情结的躁动。否则,我们为什么不这样想:过去留给我们的已然逝去,现在,我们应当立足新的时代,表现新的胆识,留给未来新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在老祖宗的脚踝下匍匐而行呢?
尊重历史要择善而从,保护遗物要服从现实。我们不要抱残守缺的历史情结,它只会阻碍我们止步不前。我们需要的是承继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曾有为保护古木而引发的争论。我想,如果这棵树立在了我们发展道路的前面,无论其有多么古老,我们需要干的事是,进行综合比较,看保护之与遗弃之哪个有利。能保护则保护,不能则坚决弃之,因为它今天阻挡的是我们的道路,明天挡住的则是我们生活的阳光。有人也许会说这样做的代价是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不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体现在这里,那是在一个更为壮阔的背景上展开的一场昏天黑地的厮杀和卿卿我我的缠绵,在这里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得太小家气了。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把握时代脉搏。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时代,要求我们把目光永远盯在世界的前列。
比起中国来,美国是一个几乎没有历史的国家。在"9.11”中轰然倒塌的世贸大厦,应当说几乎成了美国的象征。但在重建中,好象并没有要按照原样重建的计划,只是听说新建筑物要在高度上超过原有。瞄准高度,另辟蹊径,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如果有钱,我们可以在这座城市里建一个比较像样的少年科技馆,让他们在这儿不花钱就能触摸世界上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能够在早期就能接受到先进科学技术教育。
如果有钱,我们可以建一些免费网吧。我们总在历数网吧的危害,不知用了多少办法,下了多大功夫,进行围追堵截,但结果就像鲧的治水一样,江河仍然泛滥着。有谁想过,没有了网吧,青少年向往现代的流云在哪里可以飘浮?他们断不会像有些只知道钻故纸堆的先生们一样伏案吟哦,掩卷太息,沉缅过去。他们需要进入现实,需要呼吸现代新鲜空气。我们有理由有责任给他们提供"现代氧吧”。
如果有钱,我们也不妨拿出一些来,用于那些真正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处于濒危状态的古迹文物的保护,让它们代表一个时代的侧影,重新焕发生机,走到我们中间来。
如果有钱,我们能干很多很多的事。但我们不会去复制像铁桥牌厦这样没有多少价值的赘物。
报载,有记者曾经采访甘肃藉某著名文艺评论家,当问到如果拆除了兰大的一些旧建筑后,"你不就没有怀旧的凭证了吗?”这位评论家回答道:"我宁愿没有怀旧的凭证。我更愿意让兰大变得更新,更强……。”
对于兰州,我们也如是说。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