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汉简的“简约”

发布时间:2012-11-14 15:51:55  作者:姜洪源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我想,"简约”这个词应该是从汉简来的。

  上个世纪70年代,有熟人从河西走廊来,说当地老百姓把从长城烽燧下挖出的汉简当柴烧,那时,老百姓还不懂得汉简的价值。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汉简”。

  我第一次看到汉简,是几年前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展览的陈列柜里。隔着玻璃,这些千年的简牍有的用麻绳编连成册,有的则因绳子朽断而成为孤立的一枚,在红丝绒布的衬托下,借着柔和的光,吸引着参观者的视线。此刻,我油然生出许多遐想:汉代的多少人和事让岁月裹挟而去,留下若干幸免的遗物,几经辗转,最终竞安居于博物馆小小的陈列柜里。我当时也似乎觉出,在一片肃穆中,参观者走进它通常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试图通过它观察遥不可及的过去时代的一个片断。

  这个片断,让我想起了"简约”这个词。你看,长约尺余、宽不盈寸的木片上和在上面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内容是多么精炼、多么准确呀!再往下想,在面积极其有限的载体上表达意思、写出文字,不精炼、不准确能行吗?文字既短,又能准确地传递出信息,这就是"简约”。"简”是简要,"约”就是大概,心中不管有多少话要说,只能删繁就简、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我有时甚至瞎推测:当时的物质条件决定了文字不简短不行,文字简短肯定也制约人们的语言,那时的人也不像现在的人那么能说,话少。

  汉代以后,有了纸,纸比汉简不过改善了书写条件、扩大了书写面积而已,古人还是很珍惜字纸的,"洛阳纸贵”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你看,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文人留下来的文字,哪一个不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否则,也不可能"领异标新二月花”呀。"简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

  "简约”就是简略,能把话说到简略的份儿上,就像那时的人把话浓缩到汉简上一样,既是一种需要,也一定是要经过推敲、修炼的,"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嘛,能简约的人是天才,非天才不能简约。当时,八百里快马经过河西走廊的一个个驿站和铺,传送书简,传递消息,也值,因为信使负载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字。假如时光倒转千年,再让那些使者照此办理,去背现在的那些冗长的"信息拉圾”,他一定不情愿,因为负载太重、太累。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