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的“简约”
我想,"简约”这个词应该是从汉简来的。
上个世纪70年代,有熟人从河西走廊来,说当地老百姓把从长城烽燧下挖出的汉简当柴烧,那时,老百姓还不懂得汉简的价值。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汉简”。
我第一次看到汉简,是几年前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展览的陈列柜里。隔着玻璃,这些千年的简牍有的用麻绳编连成册,有的则因绳子朽断而成为孤立的一枚,在红丝绒布的衬托下,借着柔和的光,吸引着参观者的视线。此刻,我油然生出许多遐想:汉代的多少人和事让岁月裹挟而去,留下若干幸免的遗物,几经辗转,最终竞安居于博物馆小小的陈列柜里。我当时也似乎觉出,在一片肃穆中,参观者走进它通常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试图通过它观察遥不可及的过去时代的一个片断。
这个片断,让我想起了"简约”这个词。你看,长约尺余、宽不盈寸的木片上和在上面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内容是多么精炼、多么准确呀!再往下想,在面积极其有限的载体上表达意思、写出文字,不精炼、不准确能行吗?文字既短,又能准确地传递出信息,这就是"简约”。"简”是简要,"约”就是大概,心中不管有多少话要说,只能删繁就简、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我有时甚至瞎推测:当时的物质条件决定了文字不简短不行,文字简短肯定也制约人们的语言,那时的人也不像现在的人那么能说,话少。
汉代以后,有了纸,纸比汉简不过改善了书写条件、扩大了书写面积而已,古人还是很珍惜字纸的,"洛阳纸贵”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你看,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文人留下来的文字,哪一个不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否则,也不可能"领异标新二月花”呀。"简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
"简约”就是简略,能把话说到简略的份儿上,就像那时的人把话浓缩到汉简上一样,既是一种需要,也一定是要经过推敲、修炼的,"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嘛,能简约的人是天才,非天才不能简约。当时,八百里快马经过河西走廊的一个个驿站和铺,传送书简,传递消息,也值,因为信使负载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字。假如时光倒转千年,再让那些使者照此办理,去背现在的那些冗长的"信息拉圾”,他一定不情愿,因为负载太重、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