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甘肃印象》之序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这是郭沫若《题赠档案馆》中的诗句,形象而凝炼地概括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功用。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探国步之轨迹,识民情之端倪”,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现代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往往是以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传统文化的丢失为代价。丢弃,无疑等于割断历史文脉,文明将形同断线的风筝,一不留神,就会在现实中淡出、消隐,甚至灭亡。古老的档案与民歌等民间文化一样,有的己成绝版或绝响,有的也仅存孤品。故而,对档案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实质上,古老的档案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一样,同属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关健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积淀了岁月的沧桑,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厚重感,换言之,它是人类祖先留传下来的独特而珍贵的遗产,是活化石。它们在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只不过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片言只字,亦所珍借”,应当"宝之无佚”!
蓦然回首,透过泛黄的档案,我们无不惊心于那历史的一幕幕……从档案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时代前进的宏大场景,而且可以真切地捕捉到远去的生活细节,甚而从"故纸堆”中体味出散发着的浓郁的历史气息。
观今宜鉴古。先哲有言:"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当我们置身于那一页页、一卷卷故纸堆之间,浏览、品赏、回味,感受档案的魅力,铭记岁月的沧桑,领略历史的风韵,进而形成共识:珍惜传统,把握现在,着眼未来。
作为国家综合性档案馆,近年来,甘肃省档案馆档案人员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面向社会,充分挖掘反映我省历史文化及人物风采的档案史料,在这块芳菲的园地里,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采撷编纂成《晚清以来甘肃印象》,付梓出版。作为一份特殊礼物,以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