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高台情思

发布时间:2012-11-14 15:51:55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高台,是我的第二故乡。地域上的高台虽没有高耸的奇峰,却具有大山的魂魄,大山的气质,大山的神韵,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75年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的足迹,洒下了革命烈士的鲜血。十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来到这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红土地——高台。
  从刘家峡出发之前,我曾在心里问自己:今日的高台是怎样的情景?当我乘坐的汽车沿高速公路向高台飞驰时,心中的歌与鼓点同时响起来,同时敲起来,路两旁的新农村建设,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在视野里变换,又在视野里消遁。透过车窗,大片大片的庄稼覆盖原野,平和而纯洁的土地上,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祁连山,似一块巨大的晶体,以无限的洁白引领我沉思……
  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千折百回,艰辛坎坷,前后经过两年长征的三支红军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这标志着红军战略大转移的胜利。三军会师的第二天,中央军委为夺取宁夏作为新的战略支撑点而发布了《宁夏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主力奉命开始抢渡黄河。至10月30日,红三十军、红九军、四方面军指挥部、红五军、总部直属部队等相继渡过黄河,开始了悲壮的征程。他们首战景泰县一条山、五佛寺等地,做好北攻宁夏的准备。11月8日,中央军委依据形式变化,正式明确赋予过河部队"建立河西根据地,连接新疆,确立战略后方,伺机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11月9日,河西部队撤离一条山地区西进。11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河西部队正式组成西路军,任命陈昌浩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主席、总指挥,王树声任副总指挥,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李特任参谋长,郑义斋任总供给部长。西路军除红四方面军主力第五、九、三十军外,还有骑兵师、妇女独立团等,共有21800名指战员组成。11月15日,西路军陈、徐二首长接中央电令,率领西路军将士向西开进,集兵出大靖,过凉州,据永昌,抵山丹,在与敌人的反复拼杀中,开始了创建山丹、永昌、凉州根据地的艰难过程。
  国民党为消灭红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当蒋介石得知红军渡黄河后,就电令聚集在河西走廊的军阀头子马步芳,不惜一切代价"围剿”西路军。西路军在廖无人迹的戈壁荒漠与马步芳的精锐部队血战,拿下古浪、凉州、永昌后又继续西进。同年12月,在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率领下,红五军4000余人兵临高台城下。1937年元旦,红五军攻克高台。12天后,马步芳集中了4个旅、3个团与五军六倍的兵力,围攻高台。天上敌机轰炸,地上马匪骑兵疯狂残杀,经过了8个昼夜的殊死搏斗,红五军终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寡不敌众,元月20日,高台失陷,董军长、杨主任及三千六百余名指战员在马匪的屠刀下壮烈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悲壮的一页。由于陈昌浩的错误指挥,我西路军先后失高台丧临泽后,兵困倪家营、汪家墩,不敌马匪军之疯狂进攻,余部3000余人从梨园口退入祁连山区。又经过几场恶战后,3000余人被敌逼到肃南县的石窝山。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最后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分兵游击,伺机东返。之后,又遭敌疯狂追击围攻,只有一部分人员在李先念、李卓然、李特带领下取道安西,后抵新疆,在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迎接下回到党的怀抱,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批宝贵的骨干精英。
  西路军西征时恰值寒冬季节,滴水成冰。广大西路军指战员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病伤累累,弹药奇缺。全军将士跟随中央部署,为了全局需要反复徘徊河西,空前惨烈。最后仅有4000余人返回河东地区革命队伍。在战斗中各级指战员英勇杀敌,冲锋陷阵。有143名团级以上干部牺牲,其中有董振堂,杨克明,郑义斋,孔玉清,陈海松,熊厚发,刘理运等军、师级干部20余人。由此可见战况之惨烈。在180余天的寒冷季节,转战在狭长的走廊地带,用自身的巨大牺牲,吸引、调动、牵制了敌10万余兵力,减轻了敌人对河东党中央的威胁压力,保证了陕北地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的后背安全。配合了河东的政治、军事斗争,并予敌以沉重打击,歼敌二万余人。西路军兵败祁连,是为全局整体做出的牺牲。西路军的征战史,是牺牲自身,献身全局的悲壮史。西路军的西征应是长征的继续,它那长达半年之久的西征完全应列入长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午四点车过南华镇,向北徐徐行驶约5公里就到了高台县城东的"高台烈士陵园”。踏着满地余晖,我走进了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占地400多亩,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郁郁葱葱的青松翠柏,把整个陵园妆点得异常肃穆。走进正门,高高的纪念碑挺立于苍松鲜花之中,与蓝天、雪山辉映。碑的正面是李先念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十五个铜铸金镀的大字。那刚劲的笔锋,使人有浩然正气凛然涌动,阳劲之力震慑灵肉之感。走近纪念碑,我的步履顿时沉重起来,手中的小花篮紧紧贴在胸前,默默地伫立纪念碑前,望着树干上留有弹痕的苍柏,一种心眼湿润的感觉蓦然在心底浮起。是的,战争夺走了多少儿女,就还给母亲多少英雄。碧血忠魂,青山永泣,绿水长歌。
  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纪念堂,大厅里悬挂着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的遗像。我久久伫立,瞻仰英容,凭吊忠魂,仰望遗像下叶剑英题写的"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让我心潮起伏,为烈士的精神不死而激动。
  走出纪念堂,来到纪念堂后的烈士公墓——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面对公墓,让我肃然起敬。我虽不能一一说出长眠这里的烈士的名字,但面对墓碑,面对陈列馆里的枪管、大刀、手榴弹,面对一张张敌人惨杀西路军战士的照片,我说不出一个后辈应该说出的话语。想当年,这些英雄儿女冒着腥风血雨,为民主,争自由,求解放,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毫无醉心于自己的功名,只念于人民的解放事业,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如今,河西走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戈壁荒漠成了今日成功发射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基地。变化是永恒的,长征精神是永存的。、
在纪念堂的左右分别设有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纪念亭,挽联分别写着"宁却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和"三过草地心犹在,一死高台志未移。”人民不会忘记英烈,从这些挽联中不难看出。几十年来,到这里凭吊先烈的人络绎不绝,一群群瞻仰先烈的人离去了,一队队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又来了。他们抚今追昔,心里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夕阳涂红了满园的松柏林,我默默地向陵园外走去,迟缓的脚步却掩不住一份沉重,我不时回头望望,远望这座巍然矗立着中华民族魂、革命魂的丰碑。
  啊,高台!你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你是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象征,你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无限的崇敬。逝者如斯夫,后人当思源。高台,再见吧,我们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跳动,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