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岩画——远古先民的生活记录

发布时间:2013-05-22 09:52:18  作者:张兴(嘉峪关档案局)  来源:甘肃省档案局  浏览次数:

  岩画,是人类远古先民在山崖和石头上留下的历史痕迹,是他们的智慧、情感和才华的结晶。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在岩石上刻勒出千奇百怪的图像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岩画是人类早期留给世界的文化和艺术,是人类文字和绘画的起源。从档案的角度看,它应是人类最早的原始记录之一,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大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黑山岩画全称为"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峡崖壁上,黑山岩画的发现是很偶然的。1972年,在黑山峡的一位牧羊人发现石关峡、磨子沟、红柳沟等黑山一带的山崖上有各式各样的图形,绵延2公里多,图形还有编码,便上报政府。经专家勘察考证,共发现岩画153幅,属古代羌族文化遗迹,是战国至明代羌族游牧民族所雕刻的岩画。凿刻技法虽极简单,但画境古朴、俊美、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内其它地方的岩画中是少见的。最早的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对研究河西走廊古代羌族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在石关峡岩画中,还有四幅喇嘛庙岩画和古藏文遗迹,刻有佛像端坐于佛塔之中。    
  黑山岩画分人物和动物画像两类。动物有马、牛、羊、鸡、犬、鱼、鹿、虎、狼、蛇、龟、鹰、骆驼等多种。描绘的场面有歌舞、狩猎(单猎、围猎和群猎)、射雁、骑马、骑骆驼、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猎、列队练武、射箭、豺狼侍美女、人兽同乐等。雕刻的人大多肩宽细腰,上身和下身似有兽皮为衣,头戴翎冠,一手插腰,一手高悬,姿态各异。有的排着整齐的队伍翩翩起舞,有的围着牧群边舞边歌,舞姿优美,楚楚动人,似乎让人感到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黑山岩画反映的全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记录了从狩猎到游牧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远古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境况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  
  "崖壁围猎”、"豺狼侍美女”、"人兽同乐”三幅岩画讲述了这样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在狩猎时,不论单猎还是围猎,男人是生活的主要力量,他们常把迅猛的野牛、野羊等圈赶至悬崖边上进行围猎,若遇豺狼虎豹境况更糟。一天,一个部落的首领早晨出去狩猎,直至深夜未归,他的妻子很着急,就在周围放火以引导丈夫归来。火堆没有把丈夫引来,却招来一群豺狼,张牙舞爪。在情急之下,这个女人以火堆为武器,采取火攻的方式,最终战胜并制服了这群豺狼,它们的首领也被这位妻子战死并烤食。其它豺狼吓得四处逃窜,可是怎么也跑不出火圈,眼看它们的首领就被这位妻子吃完了,为了保全自己不被烤食,都乖乖地回来趴在这位女士的火堆旁投降了,并认这位妻子为主人。就这样,豺狼把猎来的猎物交有主人分配。当主人累了休息时,它们就守候在主人的身旁,"豺狼侍美女”的传说由此得来。其他动物一看豺狼都与人类如此友好,就不约而同地归顺了人类。从此以后,人类进入了游牧时代,每天骑着马或骆驼去牧放,人兽同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太平生活。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黑山岩画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