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西夏历史的孑遗

发布时间:2013-05-22 10:15:19  作者:佚名  来源:景泰省档案局  浏览次数:

 

   西夏碑和西夏文书,是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留给我们的历史遗存。如今,我省景泰县档案馆就珍藏着西夏文书。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割据王朝,立国190年。本名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代人称西夏。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凉府(今武威)为西夏辅郡。西夏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在最兴盛时辖22州,占有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方圆二万余里”。它先后与辽、北宋及金、南宋鼎足峙立;虽称臣于这些王朝,却始终严拒外力伸入其境内,保持实际的独立,而且武力强大,为宋、辽、金各国重视和畏惧。西夏文是记录党项羌语言的文字,在元昊称帝前,野利仁荣便受命创制,时称番文、番书。元昊大庆元年(1036年),为了巩固民族语言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将野利仁荣等仿汉字共创的6000多字,颁行境内,并尊为国字,广泛使用,"凡国内文艺诰牒尽易蕃书”。西夏曾用这种文字大量编纂字书和韵书,编写历史和法典,创作文学作品,翻译佛经和汉文典籍,从事文移往来。从目前所看到的西夏文献文物就有:佛经、儒家典籍、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字典辞书、官府文书、民间契约、杂记便条、法律典籍、兵法兵书、历日、占卜辞、医药处方和医书、官印、符牌、钱币、铜镜、瓷器、石窟题记、碑刻木牍、审判记录等等。总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凡是需要使用文字的地方,都有使用西夏文字的踪迹。因此可以看出,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西夏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新文字,很快在全国普及应用。当时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西夏国的西京府,位居辅郡,地处险要,历来佛教浸盛。

  清嘉庆年间,闲居在家的当地著名学者张澍,与好友到地处武威城内东北隅的清应寺游览,偶然发现这里有座隐秘的碑亭。奇特的是碑刻一面的文字似汉文方块宇,但又不是汉字,上面的字他竟连一个都不认识。经研究,他认为这是早已消失的神秘的西夏文。碑刻另一面的汉字译文让他大吃一惊,原来这碑刻竟是失踪数百年的、大名鼎鼎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这块西夏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边呈杀角,四周刻忍冬花纹。碑首西夏文篆字题额"敕感应塔之碑文”。两侧各有线刻会乐菩萨,作飞天状。 这通碑一面为西夏文,共28行;另一面为汉文,26行。两种文字内容大体相同,都是传述建立和修缮感通塔的详细情况。碑刻的汉文部分,一开始就叙述在阿育王建立的八万四千宝塔中,凉州塔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后几经兴废,至前凉张天锡统治时期,又建佛塔以安置佛的杏眼舍利。西夏立国后,这座宝塔祥瑞感应的故事很多。如西夏天佑民安三年(1093),凉州发生地震,佛塔出现严重倾斜。有司正要派人抢修,这座塔竟出人意料地自行恢复原位。碑刻记载:"尝有欹仄,每欲牮正,至夕皆风雨大作,四邻但闻斧凿声,质明,塔已正矣。”

  碑刻上还叙述了崇宗即位后,西夏重视佛教,多次召集工匠修饰佛塔的情况;颂扬了皇帝和太后"发菩提心,大作佛事”的善举。碑文还记载了宝塔修成后所作的礼佛活动。最后是书写碑文、篆额、主持或负责修饰佛塔人员的官职和姓名。这区区26行汉字,反映了当时的一段弘佛历史,内涵极为丰富。专家说如此包罗万象的佛教石刻,在海内外实属罕见。它不仅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好的西夏文碑,为研究西夏佛教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西夏文书档案在甘肃也屡有发现,1976年,景泰县发现了西夏文文书。1983年,又发现了著名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残。前者由于收藏者景泰县芦阳镇农民马世魁一直没有将之公布于众,20多年来,外界及中国学者对此一直不了解。经专家鉴定,结果发现,这是一件珍贵的西夏文发愿文文书。
       
该文书共由16小页组成,手抄体,页面有残,上有蛇形图案两处。从字迹看,由两人书写,18页及1516页出于初学者手笔,书法生硬幼稚,914页笔法流畅,行草规范,出自一定书法功力人之手。经初步释译,这是一本西夏时的祭祀发愿文,反映了党项族傅姓之家,因家中受了病丧灾难,请来圣僧、和尚,颂经、念佛写祭文、许愿心。希望神灵保佑全家平安;坐地龙王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还从发愿文中看出,这是一次民间家庭做水陆道场的敬神活动。悬挂起四大天王、元始天尊、佛祖、五祥王子、诸圣贤、诸菩萨等。请来圣僧、和尚、印度比丘、颂佛念经。被请的代替受难灾家庭,读发愿文者叫拉佘月。

  另,从发原祭文中看出,受难主人多女少男,祷告众神灵,急速赐给君男,恭候神圣的恩赐。同时,这份发愿文中反映有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内容。可以说,西夏时,水陆法会,已是儒、释、道三家合一了。

  迄今,这是发现的第一本非常珍贵的西夏时民间宗教生活中,举办水陆法会的祭祀文章——即发愿文。水陆法会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始于南朝梁武帝。历经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明两代兴盛发展起来,清代晚期衰落。西夏时最为兴盛。

  从这篇发愿文中可看出,西夏民风民俗与现今的凉州一带紧密相连。那时做法会请三皇、元始天尊、四大天王、龙王、诸佛菩萨、诸圣贤舍生五王子(诸佛)、维佛、守家门神、沙寇众神、三宝圣僧、和尚、比丘等。从这本发愿文中提到的诸神与我地所藏明、清两代的水陆画相对照,基本相符。这说明当今河西一带,凡西夏原统治区内,遗存的水陆画与当时的民风民俗尚有一定的关系。这是研究西夏民风民俗和西夏历史文化,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有很大参考价值。

  这件文书对研究西夏宗教艺术、民族信仰、民风民俗及西夏文书法艺术、文字结构等都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