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林伯渠:以身为教树家风

发布时间:2019-08-13 17:33:38  作者:高京平、陈晓天  来源:旗帜网  浏览次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深知党员干部的家风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性。他在修身、治学、生活、信仰方面以身为教、率先垂范,教育子女和后人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树“先之劳之、身正令行”的修身家风

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林伯渠始终身体力行,克己奉公,成为共产党人修身的典范。

林伯渠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边区大生产期间,他虽然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仍在延安南川开荒种地。有个叫惠疙瘩的农民常看见林伯渠大清早提着箩筐捡粪,非常感动,就领着儿子挑了两担粪要倒在林伯渠的粪堆上,被他婉言谢绝。林伯渠始终吃苦在前、身先士卒,凡事先之劳之,不摆官架子,在群众中获得一致好评。林伯渠在给孩子们立规矩上很用心。他担心孩子们作为高干子弟会有“自来红”的思想,就一直教导他们不许搞特殊化。抗日战争期间,林伯渠的子女及多位亲属在延安学习或工作,他叮嘱部下及身边人不能对他们特殊照顾。1942年,林伯渠为了让孩子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从小培养对农民的感情,将不到3岁的儿子林用三送往农村。1956年,林用三初中毕业后,林伯渠为了让其与普通市民的孩子有更多接触,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要求林用三不上干部子弟学校,而是考取其他中学,过走读生活。一次,老家临澧派了两个亲戚找林伯渠,希望他动用关系要一辆解放牌汽车。林伯渠坚持原则,不为家乡搞特殊,热情招待两位亲戚后就让他们回去了。

在组织纪律上,林伯渠对自己同样要求严格。边区政府开会,他几乎都是最先签到。一次,办公厅党支部开会讨论一位同志的入党问题,会前没有通知他。会刚开始他走进会场,微笑着说:“支部书记同志,我来晚了。”便坐下来,认真听完大家的评议,并和全体党员一块举手表决。最后,主持会议的同志请他讲话。他站起来说:“我今天讲两点,一是检讨,二是请求。我所检讨的是,过党日是每个党员组织观念强弱的表现,我没有准时参加,应该受到批评。我当主席和同志们只是工作岗位不同而已。当主席的人可以特殊、无人管、天下第一,那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我所请求的是,支部书记不要取消我参加党日活动的资格。”支部书记匆忙站起来说:“林老,你工作那么忙,我们不愿打搅你,所以没有通知。”林伯渠说:“你们不打搅我,自由主义就会打搅我。你要记住,我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没有什么特殊可讲。”他又笑着对大家说:“还要请诸位监督执行呦。”

立“敏而好学、学而不厌”的治学家风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是林伯渠对学习的态度。他把学习当作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的品质、不断提升自我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将理论变为现实以更好地解决困境的本领。

林伯渠的女儿林秉衡回忆:“父亲当时(1927年秋)常避居亲戚家中,我发现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表现出愁闷的样子。留在上海的那段有限时间里,仍按他的老习惯,不断地阅读各种书报杂志,有理论的、文学的,还有那些左翼的刊物。只要是当时新出的书,从报上看到广告,就让我堂姐哲明去买。他自己是不能随便上街的。”

林伯渠十分重视学习,在他简朴的住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用木板钉起的简陋书橱,装满了书籍和报刊杂志。他非常博学,除马列主义著作外,也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诗歌类书籍。如果时间允许,他可以整天看书。他每天必读报纸,但不是泛泛阅读,而是把报纸上提出的问题和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林伯渠在六十寿辰时还专门就学习问题向毛泽东请教:“像我这样的人,应当如何学习?”毛泽东说“:讲到底,我觉得还是三个问题,像你我这样的老党员,也还要在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去努力。”林伯渠的治学态度也对子女产生深远影响。1959年,林伯渠对林用三的大学专业选择十分关心,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中国革命进行了那么多年,才取得胜利,建设好这样的国家也绝不是容易的事。我只希望你能学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脚踏实地地做些工作,为国家建设出力。”最终,林用三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

守“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生活家风

1935年冬,刘景范去中共三边特委任军事部长,到中央财政部领款时曾拜访过林伯渠。当时,中央财政部设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平房内,屋中除一张旧桌、一条长凳、简单的办公用具、一张单人床和被褥外,别无他物。此时瓦窑堡已是大雪纷飞、朔风呼啸,林伯渠还只穿着两条单裤和一件没挂布面的老羊皮袄,在腰间扎着一条小绳。他接过领款报告,叫会计如数将款取来,亲自点交给刘景范,还谆谆告诫说,现在财政困难,要注意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尽量想办法克服困难。

1944年春节,林伯渠响应生产节约的号召,给自己定下了生产节约计划,并公布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墙报上。有位外国记者怀着好奇、敬仰的心情,把这篇计划抄录下来并对林伯渠进行采访。这名记者发现,林伯渠的住处只有一盘炕、一张破旧的小方桌及几把半旧的椅子,炕上的被子也打满了补丁,而林伯渠正坐在半旧的椅子上,仔细缝补着一条旧裤子。他笑着对记者说:“中国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条裤子,才穿了三年半呢!”

林伯渠注重培养子女养成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作风。陕甘宁边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上战争时期生活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林伯渠的孩子们同其他孩子一样吃不饱,有时饿得直哭。林伯渠严格要求子女,要勤俭节约,能吃苦耐劳。20世纪30年代初,林伯渠因为革命需要,远赴莫斯科工作。那时家中孩子尚小,但他仍不忘写信勉励他们尽早参与社会实践,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他让长子、次女去做工,帮母亲养家,最小的孩子也要学着做手工,掌握一技之长。

弘“传递信念、坚定理想”的信仰家风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员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林伯渠曾官至国民党中央常委,但对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困境以及国共两党未来发展进行深刻分析之后,他毅然跟着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党的领导下奋斗了一生。194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他举行祝寿活动,并致函祝贺。同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中共中央为他寿辰献的祝词。毛泽东在祝词中称赞说:“你是我国革命老战士,自辛亥以来,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中国人民的解放快要胜利了,你的生日,将是中国人民最欢喜的一天。”

林伯渠之女林利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由于这位革命老人的榜样的影响,很自然的,他的子女亲属和家乡的许多青年,在抗日战争期间一道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林利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被关押7年零40天,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并且用共产主义信仰支撑自己走出黑暗。回忆“文革”往事时,林利依然难以忘怀父亲的影响:“每逢我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只要想到他的教诲,想起他那亲切而又有所期待的目光,就不由得重新鼓起勇气,去排除艰险,去继续走一个共产党人应走的路。”

(来源:《旗帜》2019年第4期;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