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案寄情 杯事琐忆

发布时间:2023-05-24 09:45:44  作者:张 滢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我家里有3个特殊的杯子,是珍贵的家庭实物档案。杯子背后珍藏着几代人的青春回忆、留存着时代的光荣梦想、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母亲的搪瓷杯

母亲至今保存着一个四五十年前外祖父留下的搪瓷杯,杯身白底红字印着“全勤奖”“192”,落款为“杭百站工会”。杯子上的搪瓷已被磕掉多处,露出黑铁皮的本色。

我是因为这个杯子才知道,搪瓷又称珐琅,在20世纪中后期,它因具有耐腐蚀、耐高温、易于清洗等特点,一度风靡至“家家有、人人用”的程度。

听母亲说,那个年代新进工厂或机关单位的员工一般都会领到一套印有自己工号的搪瓷碗和搪瓷杯。很多“60后”的父辈在一个工厂、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一个个印刻着工厂名、工号的搪瓷杯就是他们一生勤劳奉献的缩影,也是他们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城市建设的缩影。若谁拥有一个印有“奖”或者“先进”字样的搪瓷杯,会更令人羡慕。

母亲说,外祖父勤劳勇敢、默默奉献,干过装卸工、水泥工、焊工、电工……他和他的工友们从一砖一瓦开始建起了厂房,又用一颗颗螺丝钉一块块钢板安装起生产流水线。总之,工厂需要他做什么,他都会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这个搪瓷杯是外祖父的荣誉,也是岁月的见证。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的舅舅带着全家人的嘱托与期望,将这个别具意义的搪瓷杯收在了行囊里。时光流转,这个搪瓷杯又在母亲结婚时传到了她的手上。自我记事以来,这个搪瓷杯的利用率就很高。我曾拿着它排队买过早点,也曾用它插过鲜花。周末,我到外祖母家吃饭,外祖母总会提醒我带上这个搪瓷杯,用它装满食物让我带回家,冬天有咸鸡肉、夏天有绿豆汤……小小搪瓷杯里总会出现各种美味,为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长大后,我们搬过几次家,但这个搪瓷杯始终伴随左右。

父亲的纪念杯

一天,父亲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我点开一看,是一张透明玻璃水杯的照片,上面印着“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运动会 乒乓球男子组个人赛 第一名”。这才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跟父亲聊聊过往的生活了。

记得小时候,只要电视机里播放两类节目,父亲都是不允许我换频道的。一个是每周日中午的世界拳王争霸赛,另一个是乒乓球比赛。父亲从小喜欢打乒乓球。对于乒乓球爱好者来说,打乒乓球得有好球拍、好球台、好场地。但在20世纪70年代,能吃得饱饭、上得了学已属幸运,于是父亲的“乒乓梦”成为他心中的一个遗憾。尽管如此,父亲从未放弃心中梦想。他把水泥预制板当球桌,把砖头或木板放中间当作网,一有时间就练习。父亲上小学时,一次写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别的同学在作文里写想成为科学家、解放军,而父亲的理想是当一名乒乓球运动员。

父亲出生在农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后,他来到原杭州大学就读物理系。毕业后,他先后在浙江无线电厂、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工作。虽然打乒乓球的爱好没有丢,但苦于生活拮据、条件有限,一直舍不得买新乒乓球拍。他用了多年的球拍一面完全是木板,胶皮“不翼而飞”了;另一面也已换过多次胶皮,胶皮四周还有多处破损。

几年前,我成家立业。父亲觉得家里条件有了改善,自己也从忙碌的一线岗位上退下,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他与球友们共同出资为小区乒乓球室重新铺设地胶、添置训练围挡等,更斥“巨资”入手了新的球拍,让它陪伴着自己征战球场。父亲每天都坚持打几个小时乒乓球,始终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多次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奖,其中一次的奖品就是这个纪念杯。每当看到父亲不管走到哪儿都随身携带这个纪念杯时,我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从7岁开始打乒乓球到即将60岁,父亲一直努力实现着他的“乒乓梦”。他在筑梦路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收获了属于他的美好青春。

我的保温杯

我有一个珍藏的保温杯,那是大学期间荣获的“三好学生”的奖品,上面还印有校训。当时没舍得用,工作后又有了更多功能性更强的杯子,于是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保温杯就一直被我珍藏着。

10多年前,我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读书,那是一个充满知识和力量的地方。4年间,我与母校同行,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自由、创新,什么是积淀、格局。犹记得,母校的校园一角有农田也有荒地。去年,我因参加组建分院校友会的筹备会重回母校,发现周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那天,我搭乘一位校友的顺风车到达湖州街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这一路驶来,街灯明亮、风景宜人,不远处坐落着现代化社区,四周多所学校环绕,还有众多新建商品房……一时间,我竟找寻不到当年母校的身影。

母校周围环境的变化,令我感叹不已,不由回忆起家乡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

都说“90后”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1990年初冬,我呱呱坠地。此时,改革开放已有10余年,我不仅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更能在成长过程中领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进步。我在家乡亲历了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开幕、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等大事件,强烈感受到时代的机遇使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发展红利。在时时“刷新”的时代发展中,各种变化多到超乎想象,这正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艰辛探索的结果。

我所在的单位——浙江省档案馆也正在为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上档案工作的职责使命日夜不怠地努力着。近年来,省档案馆推出红色档案系列宣传活动,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提供生动教材;举办“数字化改革成果展”,全面回顾改革历程,全方位展示改革成果……融入这样的集体,我深感自豪。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新时代青年,当青春遇上伟大的时代,我们是何其有幸。我们可以用丰富的学识、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荣光,我们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将与祖国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今后,我将保管好这3个特殊的杯子,用它们回忆青春过往、见证激情岁月、激励勇毅前行。

相信,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定能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不断取得新进步新成绩,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15日 总第3983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