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晋与妻书:信念与真情的见证
胡孟晋(1912—1947),安徽舒城人,1938年弃教从戎,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随部队转战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新中国成立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在安徽省蚌埠市档案馆珍藏着1938年至1945年间胡孟晋写给妻子张惠的书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战士的家国情怀、一对夫妻的鹣鲽情深。
助妻做演讲 鼓劲提斗志
1939年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胡孟晋任支队司令部秘书,跟随司令员罗炳辉转战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其间,他获得了一个短暂假期,得以回乡探亲。恰逢妻子张惠受邀在当地妇女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做演讲,为鼓励妻子进步,他精心草拟了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让妻子去动员亲友和广大民众勇敢地投身到抗战斗争中。“日本鬼子来了,大家都受奸掳毁杀之害”,“种种痛苦很多”,妇女“虽不能直接上前线救国,我们在后方可以鼓励能上前方救国的人,才不辜负我们妇女对国家的责任”。
讲演词从女性角度出发,直切要害、极具感染力。考虑到妻子缺乏演讲技巧,为确保演讲效果,胡孟晋根据自己从事群众宣传工作积累的经验,细致地在讲演词后附了“注意事项”:
(一)首先要知道会场上各种人或团体,如有工作团或乡长、保长,其他参加的人等,开口称呼:各位工作团同志,方乡长,各位保长,各位来宾,各位妇女同胞……
(二)说话要明白清楚,要慢点,不要太快。声音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小,重要处声音宜高点。一句句地说,不要太急。
(三)目光要注意全场,不要对某一处望。
(四)态度宜和蔼,说到乐的地方要表示快乐,悲的地方要悲,才能感动(听众)。
(五)不要怕丑,不要慌,胆子要放大。常说话就好了。
(六)要一句句的,说话式的,不要像背书式的。
(七)说话不要太长,重要的、要紧的说。
此外,他还告诉妻子演讲时可举例子比譬,可引古语或文句故事。如说到日本奸掳烧杀,可讲一些真实事例。从运用典故俗语,到强调准备材料,从反对“背书式”演讲到叮嘱多听多练,注意事项可谓面面俱到,字里行间充盈着温煦的关怀和深沉的爱意。
劝妻共抗战 同心抵万难
离别的日子悄然而至。归队前夕,胡孟晋夜不能寐,他写下一封长达千余字的书信与妻子告别。
最亲爱的惠呵:
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为了你的寂寞,为了你的思念,千里外的我,暂时停了救国的工作,越津浦跨淮南,到达别离一载的故乡来。
二月来的团聚欢谈,畅言国事,解释问题,你的政治水准提高了,民族意识加强了,革命的阵营中,增加一位健将了。
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伟志。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使她们不致含泪终日,倚门遥望前线上的夫、子早日归来呢!(望胜利归来)
惠,最亲爱的人,你是妇女中的先进者,对于我这次的外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的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富贵反多忧,钱是要人用,不要给钱用了人,在此抗战时,多少富翁成寒士,由此看来金钱不足恃也。对于穷人要客气,要同情他。对富人也要与对普通人一样,对于守财奴,少与之来往,因为他只认钱,不认人,这些人不要看起他,但与之面子往来而已。
惠呵,我们要认清时代,当此革命时期,家庭衣食可维持就够了,不要有其他念头,要知道整千整万的难民,千百万的劳苦大众,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呵!人生是要做伟大事业,而不是做了金钱的奴隶呵!太看重金钱的人是最污脏的,不要与之往来。
爱人呵,你在无事的时候,多多阅读书报,可使你知识进步,多多想工作的方法,切不要空想,也不要太挂念在外的我,劳神伤身,于事无益。好好教养二个小孩,切忌打骂。处家事,对外人,言语态度等等,可参考我的日记和通信,要切实的做,不然我的心思枉费了。
在外的我,身体自知珍重,一切当知留心,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
敬礼
廿八、十一、廿八,群于舒百
信中,他既以“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与妻子共勉,又不免抒发对家中诸事的关切与牵挂。文末署名“群”,为胡孟晋化名,“舒百”为舒城县百神庙。
张惠的祖父和父亲都教过书,受家庭影响,她从小就知道文天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英雄故事。因而在1938年丈夫辞去养家糊口的教书工作参加新四军时,她十分支持。胡孟晋也对妻子寄予了更高期望。在这封“辞别书”中,他细致地阐释了“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的关系。同时指出,国难当头,要勇于担当“国危见忠臣”的匹夫之责;在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痛苦之时,要辩证地认识到“富贵反多忧”,并鼓励妻子与其并肩抗战。而张惠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逐渐成长为当地妇女抗敌协会中的骨干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4日 总第4271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