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老 照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老 照 片

兰州解放前的“祥泰公”木厂

发布时间:2012-11-14 16:08:23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柳鼎臣家里的祖宅

 

在老兰州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木厂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曾经为兰州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与黄河水车、羊皮筏子、<--ADV_CONTENT-->刻葫芦等一起构成了老兰州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城市符号。兰州木厂最早主要集中在西稍门外骚泥泉街一带(今西津东路小西湖至文化宫一带)。抗战后逐渐发展到吴家园、北园一带,大约有30多家,其历史悠久、势力雄厚、商誉显著,颇具影响的当数我太爷柳兆甲(字鼎臣,陕西韩城人,世人多称其字)经营的"祥泰公&rdquo;木厂。历史悠久真乃大字号"祥泰公&rdquo;木厂系兰州"安泰堂&rdquo;药店(与北京"同仁堂&rdquo;药店历史一样长)总号较大的分号之一。"安泰堂&rdquo;药店由皋兰县卸任知县李敦(字睦堂,陕西富平人)于雍正年间创建,最初叫"安泰堂&rdquo;药铺(唐琏题额),道光元年(1821年)更名为"安泰堂&rdquo;国药号。同治末年由宁夏知府谢威风(原为左宗棠幕僚)题额,后在天水、武威、徽县、成县等地设立分号。全盛时期中成药远销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祥泰公&rdquo;木厂是"安泰堂&rdquo;药店于清道光中期开设的一个小型木厂,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大木厂,到光绪31年(1905年)定名为"祥泰公木厂&rdquo;。 清末至公私合营,资方(东家或董事长)为李子宏(复旦大学毕业),劳方(大掌柜或总经理)为柳鼎臣。木厂旧址在西稍门外骚泥泉街,(现东起文化宫九间楼,西至小西湖公园大门口马路,南起西津东路中轴线以北至黄河边)。厂内盖有两幢办公木楼(其中一幢为转角型),还有四合院、望云楼、八角碑亭、"安泰堂&rdquo;药材库等建筑。黄河岸边有4棵三四个人才能抱拢的大柳树,河的中心有个滩,叫鸡心滩(也叫狮子滚绣球,现在的黄河兰州段水车苑)。按风水先生讲,在此处做生意会发财。木厂的银钱来往主要在"宏泰兴&rdquo;(东家韩云成)和"天福公&rdquo;(东家史云西)钱庄。

义举正名出任大掌柜

清末,兰州"安泰堂&rdquo;药店大掌柜趁资方在陕西韩城且势单力薄,妄图侵吞财产,不认东家,公然称"安泰堂&rdquo;为自家所有。为此,李家主事房太夫人(于右任的婶娘)领着年幼的少东家李子宏专程从陕西赴兰州与之打官司。在双方僵持过程中,柳鼎臣处于正义,拿出了"安泰堂&rdquo;与该人的契约等证据,帮助房太夫人打赢了官司,为李家和"安泰堂&rdquo;正了名。时值"祥泰公&rdquo;木厂分号生意亏损严重,急需启用人才支撑危局。房太夫人多方考察柳鼎臣的为人处事、经营管理才能后,依然任命柳鼎臣为"祥泰公&rdquo;木厂的大掌柜(今称为总经理),成了木厂半个世纪的实际老板。后来比柳鼎臣小20多岁的少东家李子宏接管李家在兰州的经营时,房太夫人特别示儿:"柳鼎臣这个人,人品好,有才华,又能干,你要以兄视之。&rdquo;源于此,李子宏只要外出回兰,第二天准登门拜望柳鼎臣。柳鼎臣60大寿时,李子宏特意从杭州用上好的锦缎订做了一幅约宽1米、长3米的寿幛,正面绣"患难之交&rdquo;四个大字。后面小字详细记载了李、柳两家的家世和交往。逢年过节和柳老太爷的寿诞,就将这幅寿幛挂在上房正厅。后来李子宏和柳鼎臣为纪念房太夫人的大恩大德,特意在木厂办公楼前立"望云楼&rdquo;石碑,取"孝子思亲,望断白云&rdquo;之意。柳、李两家过从甚密,相亲相敬,每两年的利润分红一直按"10分账&rdquo;(分8余2,8分对半开,留2份作经营资金),这在当时全国都是少有的(当时通常均按3:7或4:6分红),足见两家的人品和交情不是一般。

不负厚望二次兴木厂

柳鼎臣接手"祥泰公&rdquo;木厂后,聪明勤奋、敬业诚信、经营有道,使木厂生意日渐兴隆,逐步成为兰州木材行业最大的字号,实现了"祥泰公&rdquo;木厂的二次复兴。

"祥泰公&rdquo;木厂的号规大体承袭了"安泰堂&rdquo;药店的号规,主要内容:资方与劳方的关系,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所负的责任;在木厂干事的人不能经营与木厂同样的货;不能营私舞弊,违规者轻则批评,重则解雇;相公(伙计)学徒期为3年,之后提升为班曹(小领班)、把式、会计、营销等;相公不能夜不归宿等。

木料主要由筏客子从黄河上游编练成木筏,由水上运输。人员由掌握行情、招揽生意的揽头、负责运输管理木筏的把式、搬运木料的搬手组成。通常揽头负责把采伐的木头组织人扎成木筏,打印木厂的字号(用斧头砍在木头上),由把式负责漂流运输到兰州。从连城、临洮等上游一带放渡,洮河筏顺流漂至刘家峡、小川一带拆开,从峡口单根放木头,过了峡口再捞上岸,编成筏子继续放渡到兰州。待木筏到木厂堤岸时,回族汉子把粗绳子一头栓在岸上的大柳树上,一头捆住木筏,人人嘴里喊着振天的号子把木筏拉上岸,拆筏后再由喊着号子的搬手把木头抬到厂区内。"祥泰放木&rdquo;的场面非常壮观,常常引来众多群众观看,为当时一景。

"祥泰公&rdquo;木厂经营的木料主要有油松、白松、硬杂木等,成材的木料年存量5&mdash;6万方,(1方木料卖20个大洋)。规模大时,柳鼎臣先后在临夏、临洮、卓尼、连城、冶力关和迭部、甘南、合作、夏河、靖远等地开办了分厂(号),设立庄码(办事处),具体负责采购、伐木,放渡、中转、销售等,形成了产销一条龙。连城是最大的一个,苏志绩为总负责人;临洮的总负责人为王富斋;岷山的总负责人为王增轩;孙仁山(后调"三益兴&rdquo;金店当大掌柜)负责兰州的销售。木厂发展到5个厂区。

1941年左右,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部队一个辎重团(运输团)侵占了木厂一半的地方,加之战乱,木厂逐渐衰败(有的文史资料记载木厂资金以此阶段为据,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在连城、临洮的山林,也被国民党部队侵占。官司打了几年,一直打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才解决。1947年后,柳鼎臣年事已高,木厂除了重大事项外,具体事务均由樊子祥经理负责。50年代公私合营,"祥泰公&rdquo;和"复兴&rdquo;、"东方&rdquo;等木厂一起转隶为甘肃木材公司。相公中有的回陕西老家;有的转为新公司职工;有的被调往其他行业;还有的后来成长为领导干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木厂也为新中国的兰州培养了一些经济工作方面的人才。

正因为柳鼎臣对李家和"祥泰公&rdquo;木厂的功绩,上世纪40年代李子宏在木厂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在西南角专门建了一座八角碑亭,树碑纪之。李子宏撰文,书法家贵永清(字熏,定西人,时居隍庙,后为省文史馆馆员)书丹。碑文(已毁无存)详细记载了李、柳两家的家世、柳鼎臣帮房太夫人打赢官司和对"祥泰公&rdquo;木厂的功绩等。碑刻好后,李子宏拓了数十张拓片,分送亲朋好友。亭内还刻有裴建准、刘尔&alpha;、范正绪、水梓等陇上名流的书法真迹。

服务社会风范传四方

柳鼎臣虽身处商界,但笃厚尚义,乐善好施,倍受赞誉。按老人们的说法,柳大掌柜那真是个大善人。山西、陕西在兰州的乡党没活干,柳鼎臣便拿钱资助他们开个茶叶铺、布店、水烟、百货等小店养家。经常有穷苦百姓偷木头,柳鼎臣告诫手下相公:"下苦人拿走几根木头,就能养家糊口,我们少一根也亏不到哪去,用不着追究。&rdquo;这种家风一直被柳家人延续下来,到他孙子柳含润、孙媳妇王月霞时,仅从柳家门上抚养成人、成家立业的亲戚就有五六个,至于为亲朋邻里、孤寡老人、年长者,送饭送衣、帮忙干活就难以计数了。这也是为什么柳家在文革动乱年代未受到大的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值得一提的是,柳鼎臣慷慨解囊,为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提供资助,这在那个旧时代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表现了一个旧儒商的眼光、胸怀和气度。

1952年,85岁高寿的柳鼎臣病故于柏树巷"柳合山堂&rdquo;旧址,奔丧、送葬人数之多,在当时确为罕见。据还健在的当事老人所述,那场面和电视上豪门大户人家办丧事一样。

柳鼎臣虽然以经商为业,但仍以读书为重,和所有有眼光的儒商一样更加重视子女的培养。其独子柳舜如为"德兴顺&rdquo;金店东家,供职于甘肃禁烟禁善后总局,虽然环境优越,身份特殊,但丝毫没有豪门子弟那种骄奢的不良习气,也没有同时代贵公子横行霸道的恶劣行径,口碑甚好,大家评价做人做事很正派,在那个年代赢得了极不容易的"好少爷&rdquo;雅称,为老兰州上层社会所羡慕和传颂。受韩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柳舜如好学上进,喜读文史,精于书画,爱好收藏,亦为名重一时的书画家。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就像全国知道唐琏、朱克敏这些大书画家非常有限一样,在甘肃同样很少有人知道另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只因为他英年早逝,而被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中国书画名录》对他的记载是:书画兼善,擅画山水,犹以蝇头小楷著称,名重一时。书法远追二王,风骨俊美,道婉有法,秀润灵动,自成面目。惜英年早逝,39年时患肺病而故。至于柳舜如平生收藏的字画文物、古籍善本,除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抄走3大卡车及其他受损的外,为免祸端,他10多岁还不懂事的孙子常到天黑,再把各式各样、精美无比的青花、粉彩瓷器、古玩玉器一件一件地砸碎倒入垃圾坑,把字画、书籍一起填到炕洞里焚毁,再当垃圾一样倒掉。现已步入中年的孙子还清晰地记着唐伯虎、郑板桥、于右任、张大千&mdash;&mdash;&mdash;这一个个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大家、大师们的作品在自己手中付之一炬,一些珍稀国宝就这样消失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浩劫中。

柳鼎臣的孙子柳含润,与张大千之子张心智、张心钰有旧交。一生主要从事建筑业,先后在甘肃省建筑工程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公司、兰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1958年国家从全国抽调建筑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对故宫进行维修,甘肃省共抽调4人赴京,柳含润是最年轻的一个。故宫维修结束时,为嘉奖维修人员,国家从景德镇为每个人维修人员定做了一套白釉绿花瓷器茶具(茶壶、6个杯子、方形烟灰缸、牙签筒、托盘),瓷器落两行黑字楷书款"柳含润,1959年9月&rdquo;。1959年10月1日,柳含润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光荣出席了新中国国庆10年观礼活动。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