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老 照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老 照 片

自强与新生 ——20世纪50年代,山东妇女扫盲运动掠影

发布时间:2023-03-14 10:25:51  作者:特邀撰稿人 于玉民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妇女解放、促进男女平等写在奋斗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此后,一场大规模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并于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3次扫盲高潮。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扫盲运动,成功帮助1600万名妇女脱盲。

扫盲运动开始后,山东省有计划地开展群众业余教育和扫盲教育,而从未进过校门的妇女成为重点教育对象。山东省各级妇联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挨家挨户宣传等方式,鼓励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学习。莘县刘庄村村民路林英是7个孩子的母亲,新中国成立前,她大字不识一个,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1952年1月,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路林英开始参加学习。最初,她连着十几天学习“一”“人”“工”这3个字,但一直没有学会,心里有些犯难。她对老师说:“我的家务事多,又是35岁的人了,怎么学也记不住,还是别白费工夫了。”后来,经过老师、村干部的多次谈心和鼓励,路林英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她坚持到校上课,专心听讲;利用休息时间,苦练写字;在家中与其丈夫、孩子开展学习竞赛等。几年后,路林英不仅成功脱盲,还成为村里的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和扫盲辅导员。



20世纪50年代,山东某地妇女识字班正在上课。


20世纪50年代,山东某地夫妻互教互学识字场景。

“以民教民”的工作方法解决了扫盲运动的师资问题。扫盲作为一场群众运动,只靠教师教学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必须组建一支扫盲教师队伍。1956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领导农民扫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写道:“在扫盲过程中,各地普遍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组织和训练了一定数量的民师。”这批民师包括通过扫盲已经识字的农民、大批投入农业生产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等。临淄县北龙村妇女识字班的民师辛真爱,刻苦钻研、改进教学方法,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使19名学员学完3册农民识字课本。经过测验,学员们均取得良好成绩,大大提高了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的信心。当时,农村扫盲要求编写农民识字课本,比较流行的是“识字记工课本”,从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以及记账格式。莘县张吕家村妇女识字班的民师王淑环为加快教学进度,重点精讲生字,教学员唱扫盲歌、出黑板报等。这样一来,学员不仅学得快,而且效果好。



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平度县(今平度市)侯王庄村模范民师殷云玲正在教村民识字。


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莘县刘庄村业余学校模范民师刘墨菊利用田间休息时间带领妇女学习农民识字课本。

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山东省妇女识字水平得到提高,文化素养、政治觉悟、劳动技能也得到显著提升。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山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2月24日 总第3949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