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老 照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老 照 片

为了大地的丰收 ——20世纪50年代,山东济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发布时间:2023-05-15 15:13:21  作者: 王如景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人勤春来早。”春耕作为一年农业之始,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山东济宁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兴修农田水利、防治病虫害、进行良种繁育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农田增产、粮食增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发展。这组老照片生动地呈现出了六七十年前济宁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汗水浇灌梦想、追求幸福生活的场景。

兴修农田水利 加强田间管理


1954年,山东济宁城关公社六大队社员们正在积极进行麦田春耕管理和施肥。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济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垦荒种田,全面整理土地;开河疏渠,大力发展水利。为改变当地南部湖区“旱不保、涝不收”的被动局面,1952年春,济宁市政府在运河西岸安装了2部52马力的抽水机进行机械化农田灌溉,收获到良好成效;1958年成立稻改委员会后,又相继建设了5处机械排灌站,试种水稻4万多亩。在具体工作中,政府坚持“军事化管理、兵团式作业”,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灌溉系统大大改善,直接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比如,济宁长沟公社前海生产队在小麦播种前对农田进行深耕,而后再进行科学、充分的灌溉,使得粮食来年亩产增长了七八十斤。

1953年,山东济宁柳行回族群众组织成立互助组,图为男女组员正在掘地进行春耕生产的场景。

“肥是农家宝,庄稼离不了。”为使粮食增产增收,济宁各级机关干部纷纷走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进行春耕,还和大家共同参与到“积肥、造肥、施肥”运动中。为取得实效,济宁“嘉祥公社红专试验场”对农田进行了精耕细作,他们除了在种植小麦前深翻土地外,还要求社员们施好底肥、冻肥和春耕时的返青肥,通过这3次施肥,加上4次浇水,做到了肥、水适宜。因田间管理到位,使得当年的小麦喜获丰收。

大力防治病虫害 把好良种繁育关

病虫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大敌。1955年,山东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面临大面积减产,治蝗灾一度成为济宁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尽快遏制蝗灾,把灾害降到最小,政府专门成立治蝗指挥部,组织大家采取药杀、捕杀等多种方式进行遏制,国家还派出飞机喷洒农药。当时,群众编成顺口溜歌颂党的坚强领导:“毛主席领导真英明,派来飞机防治虫,病虫灾害一日去,蚂蚱可以治疸病,馒头面条白又净,生活提高有保证。”为防治病虫害,在国家大力支援农药、出动飞机的同时,当地群众也积极用石灰和硫黄合成药剂进行人工施药,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带来的减产。

俗话说“好种出好苗,良种产量高”,要保证粮食增产,就必须把好良种繁育这一关。为普及良种,济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自选、自育、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的种子工作方针”,自上而下建立起选种组织,实行“划片、分块、包干”的方式,明确“引进良种先试验”的要求,确保了良种纯度。人民群众还自发地喊出口号:“全市社员今年比选种,明年社员比收成。”济宁廿里铺公社大力进行良种繁育,领导干部带头走进麦田与广大群众一起选育良种,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干劲儿。


1958年春耕时节,山东济宁当地公社正在组织群众整地挖渠,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此外,为实现连年丰收的目标,当地政府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建立专门学校,培养农技人才,革新农具生产,并在各公社设立气象哨和农技站,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济宁积极筹办了一场农业发展成就展,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已从1949年的50.6斤增长到136斤,10年间增产了两倍多,这充分证明济宁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丰收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且成功的。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7日 总第3967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