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宗号 34《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兰州师范学校、兰州乡村师范学校》
本全宗是甘肃历史上多所学校遗留下来的部分零星档案汇集,很不完整,共计225卷,上架排列长度4米,所属年代为1932年至1952年。
(一)西北医学专科学校
1942年创办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1945年改为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抗战胜利后,合并于兰州大学,不久又改为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
馆藏西北医专的档案属1943年至1947年的材料。主要内容有:
1.行政事务类。行政公文,校(院)概况调查,校院调整,证明书存根,购置器械、图书经费的文件材料。
2.人员名册。教职员聘任、离职、奖金、调查表册里学生军训、志愿从军、实习名册、毕业生名册。
3.防共反共文件,民国党活动、选举文件材料,文化劳军材料等。
(二)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19年5月,创立甘肃工艺学校,属中等工业学校。1921年7月改名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改名省立工业学校。1927年1月改名甘肃省立工科职工学校。1929年4月改名省立第一工业学校。1936年改名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迁校址至萃英门内。至1947年,教职员有52人,图书3713册,学校设教务、训育、事务、工务、体育5处;内设土木、化工、机械、纺织、电讯5科17班。
馆藏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档案主要是1945年至1949年形成的各年度各科学生名册、学籍簿、成绩表及教职员名册等。
(三)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山丹培黎学校是抗日战争期间,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山丹开办的。培黎工艺学校早先于1941年在陕西双石铺创立,英国人乔治·艾温·何克主持校务。1944年12月迁至甘肃山丹。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工业合作化运动培养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簿记、工业常识、理化基础、经济地理、历史、国文、英语等。办学形式是半工半读,学校设20多个工厂、场和作坊,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贫苦工农子弟。山丹解放后,首批毕业生便随着人民解放军分布到全国各个工业基地,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部分骨干。1953年底,该校迁到兰州,更名为兰州石油技工学校。
馆藏山丹培黎学校的档案,主要是乔治·艾温·何克的部分工作日记、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器材等方面的文件。
(四)兰州师范学校
兰州师范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甘肃省乃至全国历史悠久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学校成立时,附设在甘肃省文高等学堂的师范馆,校址在今兰州一中内,由文高等学堂提调杨增新兼任总办。1905年,甘肃学务处成立,决定创办甘肃优级师范学堂以代替师范馆。遂于1906年改兰山书院为优级师范学堂,校址在今兰州三中。与此同时,改求古学堂为速成师范学堂,后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校址在今贡元巷城关区教育局。
1911年春,优级师范与初级师范合并,定名为两级师范学堂。是年夏,又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校址在今兰州三中。1914年改名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1917年,学校迁至小沟头原文高等学堂处。1919年改名为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6年又奉令改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师范学校。1939年为防日机轰炸,学校迁至榆中县城,1942年迁回兰州。1944年,改为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为四年制简易师范班。到1949年解放前夕,学校共有18个教学班,804名在校学生,62名教职员工。
馆藏兰州师范学校的档案,主要是1932年至1949年学校收发文簿、送稿簿;教职员工统计表、户口簿;学生成绩册、学籍簿、学生毕业证存根等。
(五)兰州乡村师范学校
甘肃省立兰州乡村师范学校,成立于1935年2月15日,由省立第五中学改组而成。1939年6月,迁往临洮东山,1942年迁回兰州刘家堡。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其档案仅存1944年8月至1952年8月学生籍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