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训练 ——从广东省第一次童子军总检阅说起

发布时间:2023-12-28 15:56:48  作者:穆晓莹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集中检阅 开展技能比拼



1947年7月29日,国民政府广东省中山县政府印发关于全省

第一次童子军总检阅及评奖情形的文件(部分)。


1947年7月29日,广东省中山县政府发出“令知全省第一次童子军总检阅于六月五日至九日于广州黄花岗墓园举行及评奖情形”文件,详细记载了1947年全省童子军总检阅的情形。在这次检阅中,中山童子军代表团荣获总冠军。

本次检阅规模较大,“合共四十一单位,共二千一百八十三人,以黄花岗右翼为营地,连绵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尺”。参与检阅的童子军要在5天时间内组队进行会操、野外生活、课程竞赛、技能比赛、作品展览等。其中,课程竞赛包括结绳、小队棒法、传递口讯、追踪、观察记忆、童子军步、生火、救护、电码旗语、测量、制图等19个项目,既涉及军事知识,也涵盖生活技能和科学常识。在检阅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挑选队长、商定队名及口号等来了解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真正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既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质、提升个人能力,也有利于培育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

文件中还特别提到了此次检阅的营地布置情况,“各单位多运用当地特产,如曲江以南华李为营门标志,顺德以蚕窝构成,又如以梅花装置营门象征梅县,以缅茄制成之营门代表茂名,东莞以草席编成门帘,中山以树皮架成立体,其他营门外均有其时色之创作……”这些各具特色的营地布置充分展现出童子军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除开展系列比赛外,本次检阅还安排了营火晚会、节目表演、放电影和小天文台等有趣的活动,以促进童子军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统一管理 规范训练内容


中山东乡区云衢高级小学校童子军野操训练时合影


童子军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英国人贝登堡创立了童子军组织,其目的是通过军事化管理训练,锻炼少年儿童的身体和磨炼意志品质。

民国初年,童子军传入我国,“一些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始仿办”,其主要在课余时间开展慈善和社会服务工作。创办初期的中国童子军,只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团体。直到1926年,童子军改由国民党政府管理,并于1929年成立中国童子军司令部;1934年,又改组为中国童子军总会。此后,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童子军为初中必修课程,每周至少有2小时课内训练和1小时课外训练,后来又改为课内1小时、课外2小时。小学及初中学生一律加入童子军,以童子军服装为学生制服,并佩戴童子军标志。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保存有一张民国时期的母子合影,可以清楚看到当时童子军制服的基本式样:头戴船型的榄豉帽;脖子上系有三角巾,可用作急救包扎;胸口上的救生绳,可用作野外攀爬、垂吊等。除此之外,童子军还配有童军棍、童军刀,主要用于野外生活和急救。童子军的装备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其课程设置多以实用为主。

童子军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生活技能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大致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多样性,二是注重实践,三是与军事相结合。童子军学到的技能在平时可以锻炼身体,自理生活,分担家庭责任。而在战时,则能够上前线救护伤病员、慰问将士、修筑工事;在后方收容遣送难民、代收慰劳品、维持秩序等,关键时刻他们甚至能直接参与战斗。一件“中国童子军训练计划十五项、女童军十四训练要点实施女童字登记程序等”档案详细记录了初、中、高三级童子军的训练课程。例如,初级训练有升国旗、誓言规律、结绳、礼仪、卫生等基础性课程;中级训练有三民主义要领、服务、军步、旗语、侦查、生火、炊事、缝补、储蓄等比较正规的军事训练和实用生活技能;高级训练则有中国革命史、讯号、救护、测量、制图、工程技术等更为复杂的课程。每项课程考核表下方均标注出“重在知、重在能、重在行”的达标要求。其中,“知”是指有明确的认识,“能”是有熟练的技能,“行”则是能表现于行为。

增强实践 丰富课余生活


一童子军与母亲合影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建议削减童子军课程学时,并将童子军课程并入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1947年1月,中国童子军中山分会理事会为此发函至国民政府教育部,反对削减童子军课时和并入体育课,要求“维持初中生活一律童军化,童军正课一小时,课外至少二小时之规定……童子军训练原系适应儿童生活、生理、心理需要之教育活动,足以调节其情绪,娱乐其精神,增益其身心……如与体育合并,则性质既殊,组织亦异,行政各别……”从中可看出,童子军的组织设置和行政管理有其军事化特色,与一般课外活动组织性质不同。童子军的训练课程并不只是体育训练,而是课堂教育以外的重要补充,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日常的课程学习外,童子军还会开展露营、野操、义卖等实践活动。在一件记录中山县立中学某次童子军露营活动的档案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的露营场地和时间安排、营地搭建指导、欢呼口号等内容。据该档案记载,此次露营目的是“实行学生课外活动,引起团体生活之兴趣,引起对大自然之欣赏、演习野外生活的技能”。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营地布置、参观中山农场、自由活动、野火会、攀登五桂山等。此次露营要求十分严格,如规定高中生须穿全套军装,初中生须穿童军制服,每人要带被席、干粮、水桶等用品,还特别提醒学生要穿厚底胶鞋以便长途步行。此外,营地设有司令部、卫戍处、兵站处、军医处、副官处、政训处等机构,每处分管不同职能,还有不同的旗帜标志。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组织,在当时现代教育初起步、物质和精神条件都比较匮乏的情况下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童子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填补了传统儿童教育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眼界;注重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的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实践技能和科学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与此同时,过早、过多地灌输政治教育,提倡绝对服从,过分刻板划一,军事色彩浓厚的身体训练也压抑了儿童自由、好动、探索未知的天性。在此意义上,民国时期童子军训练所应有的育人价值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24日 总第4064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