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丝路风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丝路风情

丝绸古道上的峡口古堡

发布时间:2023-12-28 15:59:19  作者: 田瞳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浏览次数:

汉明长城遗址(资料图)

跨过千山万水,穿越历史烟云,逶迤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上,有多少令过往商旅视为畏途的险要关隘?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峡口古堡便是其中一处令人触目惊心的隘口。

峡口的地理位置,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县境内。它扼守在古丝绸之路的甘凉通道上,走过了千年历史风烟。这里,南边的焉支山支脉和北边的龙首山从两边聚拢而来,如一道天然屏障,欲阻断走廊千里通途。幸而,奇峰峭壁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险道群山中开,成为古时甘凉二州之间的唯一通道。“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留下的诗句,是对峡口极为形象的诗意描写。

峡口由东南蜿蜒而向西北,约有五六里之遥,两山夹峙,峡谷内铺满乱石,道边峭壁巍巍欲倾。可见石峡之险。

踏着峡口的乱石一步步走向深谷,高空蓝天如带,时感巨崖压顶,前方山峰又似迎面耸立,横阻去路,待走到跟前,方见一条窄道于两峰之间向远处隐去。想象着昔日戍边将士的战马和过往商旅的驼队在此处艰难跋涉的景象,脑海里不觉风烟滚滚。

往事越千年!如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把丝绸古道变为畅通坦途,火车、汽车在万里通途上驰骋如飞。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山辟岭的成果。而在古代,崇山峻岭阻隔道路,只有两山之间的这条天然峡谷能够通行。试想,若没有这个峡口,是否还有后来波澜壮阔、蜚声海内外的丝绸之路?

遥想当年,无论是汉唐西征的大军,还是东来西往川流不息的商旅驼队,全都是踏着这条峡谷里的石头路一步步艰难前行。看着遍谷的乱石,犹似看见昔时冲杀于峡谷内的金戈铁马,跋涉于山川间的西域商旅,也看见了林则徐乘坐牛车从峡谷口远远而来的身影。

峡口处一座状如葫芦形的山头上,千年前的烽燧穿越岁月的风雨,依然高高耸立着。登上烽燧纵目遥望,明长城在群山间向东南方逶迤而去。据说在大西北的长城线上,站在这座烽燧上眺望长城,是最为壮观的一段。古时的守边将士们,不知有多少次在这儿点起过冲天的烽火。

更奇的是,烽燧不远处的山脚下,还有一眼保存完好的水井。井口有二尺见方,由巨石拱围,深有十余丈,探头向井内望去,可见深井内的水面闪闪发光。很难想象,在如此干燥的戈壁荒滩上,竟能打出一眼水井。千百年来,就是这一眼甘甜的井水滋养着驻守在干燥荒漠上的戍边将士。

这样一个峡口,两峰险峙,易守难攻,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即开始在此屯兵。明清时期,曾设游击营,后又升格为守备,并设驿站和递运所。峡口内一面高耸的黛色峭壁上,刻有“锁控金川”四个大字,是明代嘉靖时巡抚都御史陈棐的手迹。当年陈棐巡视河西防务,看到峡口扼甘凉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峭壁上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辨,赫然在目,成为峡口内一处名胜古迹。

从明代起,这地方便建起一座城池,城垣为黄土夯筑而成,开有东、西两个城门,城四周有护城河,在城中心有一座过街楼,东来西往的车马行人皆从过街楼下穿过。昔日,城内各种店铺林立,客栈栉比,一派繁华景象。

当年的古城垣,今日已不复存在,但西城门仍在。经历了千年沧桑,古城楼风雨飘摇,直到今天还能屹立于丝绸古道上,不能不说是一个胜迹。

在历史的烟尘中沉寂了百年的峡口古城,作为丝绸古道上的一处著名古迹,今日又成了吸引游人的名胜。而今,外来的游人来到峡口堡,从十里之外起,就会看到大路两边的山丘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立有一块天然的巨石,上面镌刻着书法家们捐赠的书法珍品,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艺术长廊。在峡口古城门外,分布着一片碑林,其中一座高达丈余的巨石上,“甘凉古道”四个大字苍劲古朴,轰然有声,如同古堡的一双巨手,在千年古道上奏响了历史的洪钟。

登上古堡傲立于峡口的城楼,遥想当年城楼下戍边将士的征鞍和川流不息的商队,好似隐约看见了历史长河里变幻不息的风云。而眼前宽阔的街道两旁明亮的农家新居和古老的城楼连在一起,更是相映成趣,把当今现实和千年的历史形象地连接了起来。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